“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這是豆瓣“我愛臨期食品”小組的口號。創(chuàng)立僅8個月,該小組已聚集了6萬多名成員,實時分享各種臨期折扣信息,“原價22元一盒的奧地利牛奶7元拿下,沃爾瑪18.9元的馬來西亞餅干‘跳樓價’2.9元”。
一邊是網絡社交平臺熱烈討論,一邊是嗨特購、好特賣、飴食貨倉等線下店鋪人滿為患,購買臨期食品成為一些人尤其是年輕人的日常。
數(shù)量龐大的臨期食品是如何產生的?為何定價如此低廉?吸引消費者的到底是什么?市場體量究竟有多大?《工人日報》記者近日對臨期食品行業(yè)進行了調查采訪。
“燙手山芋”變身市場新寵
5月29日周六,記者來到北京中關村附近的一家嗨特購門店,發(fā)現(xiàn)結賬處排著長隊,每個人的購物筐里都滿滿當當。“自從發(fā)現(xiàn)這里,我每周都來囤貨。”大二學生脈脈正興致勃勃地在貨架上翻找,“這里這么便宜,臨期我也不在乎,反正很快就能吃光。”
臨期食品,指的是臨近保質期但仍在保質期之內的食品。善食者聯(lián)盟創(chuàng)始人邱喆介紹道,“根據(jù)食品行業(yè)‘允收期’慣例,大型商超通常拒收保質期已過1/3的國產食品,和保質期已過1/2的進口食品。食品上架后若銷量不佳,終端店鋪也會將尾貨退還經銷商。這些食品正以極低的價格流向臨期市場。”
本是銷售難題,卻搖身一變成為“香餑餑”。在線下,臨期生意經歷了超市“買一贈一”的捆綁銷售、大型商場專門開辟的打折貨架、臨期折扣專賣店的遍地開花3個階段。在云端,先是“裸價臨期特賣”等淘寶店鋪零星出現(xiàn),再是好食期、甩甩賣等專營APP上線,接著電商巨頭發(fā)現(xiàn)商機開始布局,天貓國際、拼多多已上架自營的臨期食品。
就實體店而言,從業(yè)多年的供貨商畢犬洋總結了消費人群的演變特征,“臨期店鋪發(fā)端于菜市場,后來又開進居民區(qū),顧客是單一的中老年群體。從好特賣開始,實體店嘗試搬到人流量大的核心商圈、寫字樓,吸引了大批注重品質又囊中羞澀的年輕人。”
據(jù)統(tǒng)計,我國每年被損耗和浪費的糧食約3500萬噸,接近糧食總產量的6%。畢犬洋認為,用好臨期資源可以實現(xiàn)雙贏。“原本臨期食品的歸宿是飼料廠和垃圾場。我們搭起了一座橋,讓消費者得到實惠,商家及時止損。”
動態(tài)定價吸引眾多粉絲
今年4月29日頒行的《反食品浪費法》明確提出,食品經營者應當對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分類管理,作特別標示或者集中陳列出售。
記者在北京多地走訪發(fā)現(xiàn),實體店鋪大多以折扣店作為宣傳噱頭,似乎刻意不提“因臨期而打折”。對此,不少顧客心知肚明,也有顧客以為只是短期促銷。在某進口折扣店的粉絲群里,記者看到不斷有人詢問:“活動什么時候結束?”
在這方面,線上平臺更加公開透明。打開好食期APP,“日期越近越便宜”的標語十分醒目。主頁被劃分為2~6折專區(qū),按照倒計時折算價格。 共2頁 [1] [2] 下一頁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臨期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