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月27日消息,你,有多久沒有看紙質書、走進實體書店了?
“平時通過手機獲取的碎片化知識太多了,沒心思看書。即使買紙質書看,也是在網上買的電子版。”眼下,面對電子化、碎片化閱讀時代,北京上班族吳剛的心態(tài),也許代表了不少人。
近年來實體書店面臨困境,已是不爭的事實。連續(xù)幾日來,記者走訪了北京市內多家傳統(tǒng)和已經轉型的實體書店,過半書店處于維持生存狀態(tài),盈利的書店鳳毛麟角。
去年疫情期間,包括北京在內的全國多地已專門發(fā)放資金,進一步扶持實體書店。眼下,不少正在積極轉型的書店人士仍希望,能夠繼續(xù)得到更多的文化政策扶持,緩解電商帶來的沖擊。
電商折扣優(yōu)勢致書店客源難回流
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業(yè)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圖書電商的折扣優(yōu)勢,讓實體書店流失的客源難以逆轉,也是許多實體書店難以進一步發(fā)展的痛點。
經營天津天澤書店12年的卞紅對記者說,2006年互聯(lián)網逐漸占據(jù)讀者生活,書店就開始出現(xiàn)了“只看不買”的現(xiàn)象。在她眼里,與圖書電商博弈的一開始,實體書店就輸了,“平時從出版社拿書最多打7折,為保障盈利,書店零售價最多打8折。”而對于圖書電商,卞紅說,在促銷季甚至能夠將新書折扣降到3折。
談到圖書電商的折扣優(yōu)勢,獨立書店主理人張青說道:“根本原因在于國內沒有圖書限價政策,有的讀者在書店訂完書,發(fā)現(xiàn)網上更便宜,就又找我退款。”
接受記者采訪時,張青特別提到:“就暢銷書而言,有的電商和出版社可能簽訂‘桌下’協(xié)議,比如出版社原本將新書定價為50元,但圖書電商要求在售賣時折扣必須要在5折以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出版社為了通過線上走量,就必須提高定價至70元,才能收回成本。隨后在這個基礎上,電商還可以打更大的折扣。”
浙江曉德律師事務所律師陳文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種行為涉嫌違反《價格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如此一來,通過線下實體店購買圖書的消費者利益,勢必會受到不利影響。”陳文明談到,圖書電商的營銷方式也要遵守《電子商務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
至于出版社與實體書店的合作,張青說:“書店給新書的展位很重要,展位費也不便宜,賣不出去太多,而且投放還要看書店能不能看上這批書的選題。”
她補充說:“部分實體書店,也被迫通過電商渠道購書,這就可能造成同一本書封皮顏色深淺明顯不同等情況。”
海豚出版社童書編輯鄒媛向記者講道:“目前整個行業(yè)環(huán)境對電商特別友好,有助于出版社走量,回款快,退款少。從利潤來說,出版社還是通過實體書店賣書大一些,可量太少。”
出版社也有苦衷。“這個行業(yè)挺‘畸形’的。”華夏出版社的一位資深編輯肖歡告訴記者,“利潤點也要看成本控制率,也就是印制、版稅等成本,所有圖書不管定價多少,跟主流電商有固定折扣。而除了年終返點,趕上大型活動,不能按平時固定折扣走,結算價會更低,低到2折還得承擔發(fā)貨費。”
她直言,這也是大家看到的圖書定價越來越高,讓部分讀者覺得價格“虛高”的原因之一。“大型活動,就是走個量,不賺錢的。”肖歡說,“如果電商無法賣出,退還給出版社時,很多書的品相就會受影響,不能再次銷售。”
一位資深書友呂新月說道,在網上購書時,有時新書折扣沒那么低,就會附帶其他書籍一起湊單,但最后多買的幾本書“基本不會看”。
“這就是惡性循環(huán)。”圖書連鎖資深研究專家文志宏表示,從商業(yè)角度來看,這是純市場行為,無可厚非。但圖書是屬于具有文化內涵的特殊商品,從社會或產業(yè)生態(tài)角度來看,有關部門可以考慮、也應該考慮進行非市場化的政策干預。“如果實行圖書定價制度,對于實體書店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文志宏認為。
疫情促使實體書店尋求自救
多家實體書店向記者反映,與電商相比,實體店還會有店面租金、人工等開銷,單靠賣書所得利潤有限。河南洛陽一家實體書店創(chuàng)始人李飛表示,如果一本書定價30塊錢,一般來說,書店的剩余利潤“幾乎就幾塊錢”。
“得賣多少書才能把運營支出掙出來。”他反問道。
于是,不少實體書店開始尋求線上轉型。
2018年9月,李蘇皖創(chuàng)辦碼字人書店時,曾一直堅守書店座右銘:自由,是你可以選擇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但疫情一開始,原先不打算做的很多事她都做了。“比如,試水線上平臺,微店、淘寶店等。”李蘇皖說。 共2頁 [1] [2] 下一頁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實體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