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泰也將這次的表現歸因于三五年前開始的布局。“之前就有準備,只是疫情期間這套系統(tǒng)的能量放大了”,鄢學鵾認為核心源于之前做的準備,當疫情來后,大家都可以在線上去做,“可以搞個貨放上去,但結算、交易、會員、客服、退貨、配送,這些不可能在疫情這么短時間內搭建出來。”
深度控貨
百貨們之所以早早布局數字化,還是因為前幾年受到的體驗型商業(yè)的沖擊。
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15年中國市場大型百貨共關店87家,2018年有44家百貨店倒閉調整。2019年6月底賽特百貨閉店改造。不僅中國百貨如此,外資百貨也難逃此劫,美國百年百貨業(yè)巨頭西爾斯百貨已破產,美國梅西百貨頻頻關店。處境艱難,百貨們的求生欲自然更猛烈一些。
在向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百貨業(yè)固有的和品牌聯營的經營模式,對貨品有著更深的把控,在數字化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舉個例子,同樣的阿迪達斯門店,在百貨的聯營模式下,按銷售額和百貨公司分成,統(tǒng)一收銀的形式保證了百貨對其貨品和銷售額的把控;而在購物中心模式下,阿迪達斯只是租下門面來賣貨,即使部分成熟的購物中心會有“租售取其高”的合同模式,但這部分比例較小,絕大部分租金貢獻還是來自固定租金,配置什么商品,營銷如何設計,顧客轉化率高低,購物中心運營方都很難精準管控,更不要說指導。
旗下擁有百貨和購物中心多種業(yè)態(tài)的天虹感觸頗深。
譚曉華坦言,相比購物中心,百貨的商業(yè)模式天然是要對銷售負責任的,“因為是聯營生意,百貨也是一半的經營主體,銷售額上升,收益就會增加,是直接的受影響者。”
而在鄢學鵾看來,銀泰是花了大力氣做數字化背后的臟苦累活。
“今天很少有商場,不用說購物中心,就是百貨公司的CEO知道整個商場多少貨,哪些暢銷,哪些滯銷,我相信應該是沒有的。”鄢學鵾說,所以銀泰通過給樓層管理人員增加貨品管理的KPI,將之前分散在各個柜臺里,每個品牌導購更清楚的賣多賣少的數據整合起來,通過背后的系統(tǒng)從整體上運營。
“單品管理的核心是把每個商場,每個專柜的進銷存全面管理起來。其實這個東西不神秘,就是一個臟活、苦活、累活,就像管倉庫一樣,把所有的東西管起來,要管這貨是怎么進來的,銷了多少存多少,關鍵是要管準。這個其實是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
北京互幫國際創(chuàng)始人庾良建認為,百貨業(yè)的買手制留下了對商品管理的基因。
阿里與騰訊,系統(tǒng)還是工具?
天虹和銀泰作為百貨業(yè)代表,選擇的數字化合作伙伴,也頗具代表性。
2018年,天虹與騰訊共同成立了“智能零售實驗室”,雙方在零售數字化、智能化等領域達成了戰(zhàn)略合作。2019年5月7日,天虹與微信支付、企業(yè)微信共同舉辦百貨數字化解決方案大會,發(fā)布首個針對百貨業(yè)態(tài)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希望通過微信支付和企業(yè)微信的產品與連接能力,為門店、品牌商、導購和顧客等與百貨行業(yè)相關群體提供個性化、精細化的營銷和基礎能力支持。
“數字化相當于發(fā)展線上這盤生意,要讓全員學會這些數字化的工具,首先是要把工具開發(fā)出來。我們和微信、企業(yè)微信上百人的團隊做了一年,打造了100多個數字化的工具,90%給到一線的品牌導購和管理人員去使用。”譚曉華說,天虹包括百貨數字化在內的數字化工具和中臺系統(tǒng)的建設,在過去3到5年里花費團隊90%精力。
如今,天虹與品牌方打算借助企業(yè)微信打通后臺,將2335萬數字化會員進行導入,品牌方可以直接利用企業(yè)微信添加顧客微信,定期發(fā)送優(yōu)惠促銷等活動,與顧客建立更深的連接,直接將線下流量導入,擴大私域流量池。
“其實就是數據資產歸企業(yè)所有,天虹沉淀在微信端的會員資料、公眾號等都可以與企業(yè)微信打通后,一同沉淀在后臺。”騰訊企業(yè)微信團隊表示。
而銀泰作為阿里生態(tài)的一員,首先基于淘寶賬號的會員數字化實現了人的數字化。2017年7月起,銀泰會員與阿里會員實現全面打通手淘APP與喵街APP一同成為銀泰會員體現身份、獲得會員權益的端口。考慮到淘寶的用戶數量,銀泰的數字化之路可謂含著金湯匙出生。
銀泰把暢銷的、有潛力的貨品數字化后,基于淘寶ID,數據按體系標準化建設,核心服務運營在阿里云上,因此實現了線上線下同款同價、60天無理由退換貨。
背靠阿里,直播也是銀泰的重要渠道。2019年4月,銀泰百貨、天貓、淘寶共同發(fā)起“云柜姐”項目,24名超級導購的帶貨短視頻,上線不到一天獲得了135萬的播放量,推動銀泰喵街日銷同比增長6倍。“云柜姐網紅化”亦成為銀泰在提升轉化率的一個重要嘗試。
阿里是自己打仗,騰訊是工具提供者,《比較》研究部主管陳永偉告訴經濟觀察網,阿里做零售是用它的整個生態(tài)在支持,是整體解決方案,要構建一個整體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而騰訊不自己做零售,只是提供一些工具,更多是彈性搭配策略,一個企業(yè)脫離了騰訊,還是可以去運作,這是他們之間的區(qū)別。
所以對線下實體商業(yè)來說,阿里還是騰訊?這是一個選擇。
陳永偉解釋,作為零售的買家,要考慮到底是買一套像阿里這樣的整體化解決方案,還是根據騰訊的工具包去挑幾個解決方案。
在譚曉華看來,選擇就像談戀愛,首先要把自己修煉到足夠好,“你是什么樣的人,就會遇到什么樣的人”,一定要把自身的數字化能力做出來,才在一個維度里,才能去鏈接他們各種各樣的工具。我們希望可以和這些大平臺都是伙伴式的關系,“如果你真的足夠好,才可能有資格談合作”。
來源: 經濟觀察網 程璐洋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