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對國產品牌改觀
終端對國產品牌的認可,在張銘庭心里有更直接的感受。“2013年剛創(chuàng)立舒提啦的時候,國產的箱包并不被高端渠道認可,我們是國產品牌,用的還是中文名字,想盡一切辦法,就是沒辦法進入高端商場。不過,現(xiàn)在,這種狀況有了改善。”
張銘庭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在此前的工作中,消費者、供應商、渠道的反饋集中在了一個問題上,“一個國產品牌,為什么要賣這么貴?”
“國產品牌為什么不能賣這么貴?”張銘庭對《證券日報》記者介紹,在尋找合作供應商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不被認可,是此前國產品牌對產品定位的“失策”。“在國際供應商的心里,此前的中國品牌,喜歡打價格戰(zhàn),為保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利潤,會倒逼產業(yè)鏈各端讓步,最終犧牲的是質量。”
為了“拿下”一家國際供應商,張銘庭花了3年時間,“跑了20多趟,每次去企業(yè)的負責人都見我,客客氣氣地‘損’一頓,再把我送出來。”張銘庭對《證券日報》記者介紹,“在當時的國際供應商心里,認為國內企業(yè)不會做品牌,低價策略把品牌全做爛了。但是,很多優(yōu)質配件,一般的供應商采購不了,最終成品的質量就沒法保障。‘死磕’了這家供應商3年后,負責人終于松口說,‘可以試試’。”
供應商不愿意承接國產品牌的訂單,渠道也“嫌棄”。而在消費者心里,對國產品牌也有一些“鄙夷”。
“消費者認為,進口品牌才能賣的貴。”張銘庭說,但是在最近幾年,在消費者心里,國產品牌出現(xiàn)了機會。
“近期回訪了2013年前后的顧客,反饋的效果還不錯。”張銘庭表示。
多年以前,還是上班族的6人游CEO賈建強曾經收到過一份禮物,“公司送了員工一人一個行李箱,說是美國進口,我打開箱子一看,里面貼著‘made in china’。”
“應該讓世界看見中國品牌。”賈建強對《證券日報》記者介紹,這種理念貫穿到了賈建強的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
“6人游是定制旅游的,目標消費群體的消費能力有保障,而且,旅游是輸出文化、當?shù)仄放频闹匾^程,我們去國外旅游,應該帶上國產品牌。”賈建強表示。
來源:證券日報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國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