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易逝,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性
設計師品牌SANKUANZ創(chuàng)始人、《YOHO!》雜志新任主編上官喆在YOHOOD舉辦的報告發(fā)布會上表示,“對于我來說,我是創(chuàng)作者,本身了解潮流,也與年輕人在一起,不太需要花時間想如何去捕捉潮流,我的靈感來自于生活本身。”
好的創(chuàng)作者理應保持純粹的創(chuàng)作意愿,不過對于品牌的長期發(fā)展而言,挑戰(zhàn)也是顯而易見的。自從年輕人接過消費大權后,似乎所有品牌的焦慮都變成了如何保持年輕。
將時間軸拉長,每個人都會變老,品牌究竟如何保持與年輕人一直保持相關性,又如何延長品牌的生命周期,對于由年輕人撐起的潮流文化而言,這更是關乎品牌生死的問題。
《中國潮流消費發(fā)展白皮書》顯示,年輕消費者已經占潮流消費總規(guī)模的80%,正式接過消費大權
根據YOHO!與第一財經商業(yè)數(shù)據中心(CBNData)共同發(fā)布的《中國潮流消費發(fā)展白皮書》,目前90后、95后與00后已經成為潮流市場的主力軍,消費規(guī)模占到總體規(guī)模的80%,年輕人群潮流消費增長趨勢明顯,超過其他人群。
這背后的潛在變化是,如果說90后之前的消費者認知還是外國品牌優(yōu)于國貨,那么如今90后、00后則認為國貨是民族自豪和酷的代表。
他們不僅在消費上區(qū)別于其他年齡層,在日常生活的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追求更多受到街頭文化和時尚文化的熏陶,所以個人在整個生活方式上,吃穿住行方面有自己獨到的需求和理解。
短短幾年間,國潮品牌快速崛起。報告顯示,2018年最受歡迎的國潮品牌包括李寧、回力、C2H4、Purlicue蘇五口、FENGCHENWANG、Randomevent、ROARINGWILD、Supertofu、FMACA、ATTEMPT。
對于創(chuàng)立時間較短,又借窗口期快速崛起的國潮品牌,面臨的是最大問題顯然是時間的沉淀,包括背后的設計生產、供應鏈能力、營銷能力等。
一個往往被忽略的事實是,服裝產業(yè)的本質是制造業(yè),關注消費者需求、打造好的產品是品牌的根基。所以在國潮品牌未來要做的,顯然不止于打造一次社交營銷廣告或一次引人注目的發(fā)售事件,而是理順更加根本的品牌邏輯。
李寧時尚線總經理李剛在報告發(fā)布會上談到,未來時尚潮流幾個大趨勢,第一就是品質感,消費者越來越關心購買產品的品質,這個品質不僅體現(xiàn)在做工和材質,可能更多的是這個產品背后蘊藏的文化跟底蘊。
所以這個對于我們做品牌提升很多難度,或者有更多的挑戰(zhàn),品牌不僅僅要做一些只能勾起情懷的事情,而是真正要把產品做好,要能滿足消費者不斷提升的需求。
另外,在時尚潮流類,女性消費者需求會越來越大,但是我們更多將此歸結為中性,其實女性也需要跟男性一樣有展現(xiàn)自我個性的獨立需求。這兩部分是對于品牌公司來講,是非常值得注重的消費者偏好趨勢。
作為往往被認為更“現(xiàn)實”的投資者,在面對國潮品牌的時候也更看重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
華人文化產業(yè)投資基金副總裁張琳表示,站在投資者的角度,潮流可能是表象的,但是底層是一個制造業(yè),是IP設計、生產和渠道。如今的一些科技手段已經能夠實現(xiàn)降本增效,實現(xiàn)快速的柔性反應,把最新最快的潮流元素在潮流化實現(xiàn)出來。
潮流是一陣風,但是大家對某一種品質,或者是設計水平質量以上的產品有一貫的忠誠度。所以資本在關注一些公司的時候,會著重關注復購率,看老客戶貢獻收入占到整個收入的比例的數(shù)字。
張琳認為,盡管有些國潮品牌僅成立三五年時間,但三五年數(shù)據對于投資者來說也是足夠長的數(shù)據。資本投資的公司也不乏有從成立到融資僅一兩年的品牌。
如果按照月的數(shù)據,已經有36個月或者50個月,可以看到一些增長的趨勢。數(shù)據無論長短,都有含金量。這里面也蘊含財務指標的健康性,如庫存、周轉率、廣告投放,以及平臺GMV和實際收入的關系。
此外,她認為投資者更偏好平臺化的產品,無論是品牌還是IP都需要時間積累,平臺流量會相對穩(wěn)定一些。
YOHO!集團副總裁傅婼補充稱,由于YOHO!也做國潮的孵化,讓YOHO!感到驚訝的是,有些品牌對外呈現(xiàn)僅兩三年,但是設計師或主理人已經在這個行業(yè)很多年,所以最終交出這樣的品牌才能受到歡迎。有很多品牌的聲量被消費者注意到是在很短的時間內,但是品牌前期積累確是海面下的巨冰。
對于一個成熟的產業(yè)而言,時代的窗口、紅利和機遇都僅僅是階段性的杠桿,更重要的顯然是在長期的發(fā)展計劃中尋找確定性。
正如時尚頭條網不久前對國內服飾行業(yè)創(chuàng)新能力所做的探討,對于創(chuàng)意的深挖程度決定了品牌究竟只是服飾品牌,還是真正的潮流或時裝品牌。對于產品品質的追求則決定了品牌究竟能留住多少喜新厭舊的年輕人。
球鞋文化是潮流文化最重要的部分,近期的火熱側面反映著潮流文化走向公眾注意力中心
潮流市場能走多遠?
瘋狂的球鞋生意近期因證券化傾向,讓很多原本從不關注潮流文化的人們對這一市場產生了興趣,也自然激發(fā)了這門生意是否會因過熱而“爆雷”的擔憂。這顯然也成為YOHOOD舉辦期間最受關注的話題。
傅婼認為,球鞋文化的風潮將持續(xù)很久,從國外來看,球鞋文化已經發(fā)展多年,球鞋市場需要奠基,需要有不斷好的產品才會有文化。文化是有共性的,如果是審美好的文化,一定會被更多的消費者接受。
只要球鞋品牌公司,或者新出來的未來品牌公司,不斷創(chuàng)造好的產品或者是作品,球鞋文化就會持續(xù)。而且球鞋文化具有非常明顯的上升趨勢,YOHO!旗下的二手球鞋交易平臺UFO,從去年11月份開始,到今年已經成長100倍。
很多消費者在這個二級市場突然找到了共鳴,大家對于球鞋有發(fā)自內心愛好,他們如數(shù)家珍。球鞋文化一定在那里,它積累的厚度會將這個產業(yè)繼續(xù)往前推。
李剛也表示,球鞋文化在中國未來一定會持續(xù)升溫,而且永遠都會存在。中國的人口和經濟實力為球鞋市場提供了基礎。并且消費者對于球鞋的需求跟20年前,甚至更早的時候完全不一樣。
那時候球鞋文化是小眾文化,現(xiàn)在是大眾文化,每個人都可以參與進來,每個人日常穿著除了球鞋就是皮鞋或休閑鞋,只有這兩種選擇。
有這么多品牌公司,無論大的小的,有自己特色的,他們是出產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精品公司會永遠存在,即便有上下起伏,這個行業(yè)會一直存在,關注這些文化的人也會有代際傳承。中國球鞋二級市場雖然有過熱現(xiàn)象,但會逐漸趨于成熟。
當前球鞋市場在中國從一級市場發(fā)展至二級市場,已經是市場成熟的表現(xiàn)。它能否保持熱度,關乎于潮流市場能否持續(xù)產出足夠的優(yōu)質產品和內容,讓雪球滾大,這對于球鞋以外的產品品類同樣受用。在三年的爆發(fā)期后,潮流市場將會迎來漫長的理性回歸。
回到根本,潮流文化其實就是中國年輕人的一整套生活方式。正如任何文化在中國的本土化必經之路,潮流文化的繁榮也必然會與本土文化與生活方式彼此滲透。
目前看來,無論是以中國運動精神為核心的李寧,還是更多圍繞著二次元、電競等新興興趣標簽建立的國潮品牌,無不貼近著中國年輕人的一整套生活方式,呈現(xiàn)出本土特色,而非復制西方的文化與消費模式。
如此一來,媒體的角色定位似乎也更加清晰了。媒體不是單一通路中品牌和消費者的信息過濾者,它好像一個托盤,將消費者和品牌放在一起,容納著年輕人的一整套生活方式,因此媒體的平臺化不可避免。
要知道, 未來的年輕人不僅是被動的消費者,他們還在這個生態(tài)中主動尋找機遇——他們隨時都可能自己創(chuàng)立潮流品牌或做起二手球鞋交易。
。▉碓矗簳r尚頭條網 Drizzie)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