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目標,兩種路徑
似乎并沒有太多人注意到,小罐茶新推出一款多泡裝茶葉產品——150元/罐,40~50克,可供普通人喝7~10天。平均一天要15~21.4元,算下來跟一杯奶茶價格持平。
這個產品被視作小罐茶從禮品茶轉向生活茶的戰(zhàn)場。這并不意味著小罐茶會搶喜茶的生意。相反,他們始終在做同一件事情——把喝茶的行為變得簡單、時尚。
小罐茶讓35歲以上、有自飲需求的中產,在想喝茶的時候,不會“選擇困難”。喜茶讓茶,再次回到20歲年輕人的日常。在新茶飲這波風潮之前,茶的面目越來越模糊。提起來,不是“爺爺的大茶缸”,就是“消費動輒上千、儀式繁雜的茶館”。
這背后的原因很多人都知道,例如:“中國7萬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頓”、“中國茶有姓無名、有產地無標準、有品類無品牌”,等等。長久以來,中國茶是“柴米油鹽醬醋” 的農產品,是“琴棋書畫詩酒茶”的文化產品,唯獨不是品牌化、標準化的消費品。
小罐茶和喜茶在干的事情,就是將其再一次變成消費品。
喜茶和小罐茶讓茶成為品牌化、標準化的消費品。從實際數據來看,在賣茶這件事上,他們已經做出了成果:小罐茶2018年賣了20億,喜茶1家門店的用茶量頂20家普通傳統茶館。
但在當下,他們還是兩個賽道:小罐茶屬于零售品牌,他的首要任務是建立標準、整合供應鏈,成立茶葉工業(yè)裝備中心、研發(fā)中心、花15億建中央工廠。喜茶仍然被視作一個餐飲品牌,打磨產品、門店設計、選址布局等是首先要做的。
猶如一條線,始發(fā)于遙遠的兩端。但他們終將相遇。
新茶飲終局猜想:縱向做品牌,橫向切零售
把目光放長遠,做一些大膽的猜想:新茶飲走到終局,會是什么樣子?
當下的茶飲業(yè),還流行“開店速度論”:書亦燒仙草一年開出1000家,要在明年實現5000家;蜜雪冰城已經超過6000家,增長還在繼續(xù);古茗的創(chuàng)始人說,“我們的目標是20000家店,我們已經做了10年,可以再等10年做到20000家店”。
很多生命在初始周期,都需要一段不顧一切、野蠻生長的時間。中國面積大、人口多,只要運營、供應鏈扎得深,就可以一直開下去。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短視。什么是短視,短視就是只對現狀附和,不能超越現狀,去想象還未發(fā)生的事情。
在這方面,喜茶提供了另一種樣本:
創(chuàng)始人聶云宸,把喜茶業(yè)務分為一橫一豎——豎的那一條是基于茶為主的、所有喝的東西。“我們已經觀察它有七年以上的時間了,相信這個市場可以做得非常大,甚至覺得它可以走向全球,只不過要一步步來。橫向來說,我們做的業(yè)務拓展都是基于吃喝玩樂。”
看一組星巴克最近的新聞:和雀巢合作,推出星巴克奶精,進軍冷藏奶精品類;貓爪杯之后,星巴克(臺灣)因推出限定中秋玉兔杯上熱搜;今年中秋售價1380元的月餅禮盒,上架幾天賣了50萬;都是在咖啡門店這個主線以外,做得“橫”的業(yè)務。 共2頁 [1] [2] 下一頁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茶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