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放緩,業(yè)績下滑,各地頻繁關店、撤出中國市場……
2019年初,關于“快時尚品牌要隕落”的說法甚囂塵上。都說花無百日紅,難道這一次真的輪到快時尚品牌?
退熱
作為近年來京城人氣頗旺的購物中心之一,北京薈聚購物中心幾乎集齊了ZARA、H&M、優(yōu)衣庫、GAP、C&A、FOREVER 21、NEW LOOK等市場主流快時尚品牌,尤其是Inditex集團旗下品牌非常全,8個品牌就占了六席,既有人們所熟知的品牌ZARA,還有高端品牌Massimo Dutti、更年輕風格品牌Bershka、Pull&Bear、Stradivarius和內(nèi)衣家居品牌OYSHO。
這也符合Inditex集團進駐商場開店一貫的打包策略:由知名度最高的ZARA開路,再輔以其他姐妹品牌一同出現(xiàn)。在薈聚購物中心,ZARA旁邊依次是Stradivarius、Pull&Bear、OYSHO,斜對面是Massimo Dutti,只有Bershka相距稍遠,但亦毗鄰FOREVER 21和NEW LOOK。
從店鋪面積來看,空間寬敞的上百平方米大店可謂是這些快時尚品牌的標配。像ZARA、H&M、優(yōu)衣庫、GAP、OLD NAVY、FOREVER 21等店鋪都是上下兩層,面積最大的約有五六百平方米。這使得無論是產(chǎn)品陳列還是品牌視覺,從顧客進門起就有很好的呈現(xiàn)。
記者注意到,快時尚品牌們紛紛在櫥窗或是店鋪醒目位置推出自家的新年限定款服飾。與此同時,年末大促也如火如荼,并且部分品牌的折扣力度非常大,像FOREVER 21、Stradivarius、Pull&Bear的最高折扣可到兩折、三折,F(xiàn)OREVER 21更打出清倉大減價、買一送一的告示。記者現(xiàn)場看到,在這些快時尚品牌店內(nèi),最低29元就能買到一件T恤,像衛(wèi)衣、毛衫、裙子、法蘭絨襯衫等,折后價大多在百元以內(nèi)。
這自然吸引了不少顧客。諸如優(yōu)衣庫、ZARA客流量最多時,店內(nèi)顧客可達上百人。哪怕是在晚上八點以后,多數(shù)快時尚品牌店內(nèi)也有二三十位顧客,客流量明顯多過其他品牌。
多年來,各大商場之所以偏愛引進這些國際快時尚品牌,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考量就是ZARA、H&M、優(yōu)衣庫們的引流能力。據(jù)記者觀察,即便是在唱衰快時尚的當下,其引流能力依然領先于同類服裝品牌。類似換季打折或趕上周末節(jié)假日,這些快時尚品牌的試衣間和收銀臺前仍會排起等候的長隊。
但若比起快時尚風生水起時顧客川流不息的盛況仍是遜色不少,不得不承認,時至今日,豐富而多元化的商品選擇早已逐漸稀釋了ZARA們的單一引流作用。網(wǎng)紅餐飲、書店、娛樂項目等,人們再不會只是為追逐買一件ZARA們的服飾而走進商場。
分化
“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資訊非常發(fā)達,潮流訊息觸手可及,曾經(jīng)快時尚品牌當‘時尚導師’的時代早已成為過去式。”在“90后”曉筱看來,便利的“海淘”、說走就走的出國旅行,都讓大家能接觸到更多的國際品牌,無論是個性化的小眾服飾還是高品質(zhì)的輕奢消費,可選擇產(chǎn)品很多,快時尚品牌自然就失去了其獨一無二的魅力。
而更令人詬病的,是價優(yōu)卻質(zhì)廉。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服裝做工粗糙、面料材質(zhì)不理想等問題是消費者頻繁吐槽快時尚品牌的焦點。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ZAR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