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星巴克咖啡的成本構成
其中一杯價格約32元的咖啡的成本由咖啡豆相關成本、租金、商店運營成本、勞動力成本、行政費用成本、稅項、設備成本等項目構成。租金占26.1%,商店運營占15%,而咖啡豆相關成本加起來12.2%。
從數據中能看出:這些數據是根據2013年前的價格和成本給出的分析,近幾年房租依然不斷提高,這方面的成本壓力可想而知;就算是星巴克這樣的品牌咖啡店,一杯咖啡的核心產品成本占比并不是最高的,房租成本將成為價格競爭的切入點。
在理查德·科克和格雷格·洛克伍德所著的《極簡法則》一書中,將宜家作為價格簡化者的典型代表。作者將價格簡化描述為:創(chuàng)造一個大規(guī)模市場,通過簡化,使得產品或者服務大幅降價。
瑞幸咖啡的切入點就是成本再造。
宜家的消費群體和實木家具的消費群體是同一撥人么?可能有部分重合,大部分還是持不同消費觀念的人。有第三空間需求的消費者依舊會選擇星巴克,但只想要一杯功能性咖啡的人所面對的選擇很豐富了。
那么辦公室的自助咖啡機會成為瑞幸咖啡的敵人么?
自助咖啡機或是辦公室茶水間的咖啡機,自己磨豆子,自己放牛奶加糖,確實很有格調,但是,多數中國商務人士實際上并沒有自己磨咖啡的習慣,對他們來說,從手機上點一杯咖啡,比和咖啡機斗智斗勇方便多了。而且要想制造一杯焦糖瑪奇朵、拿鐵、卡布奇諾,還是需要相對專業(yè)的設備。茶水間的咖啡機還難以扮演類似的角色。
另外,也有人說瑞幸的另一個敵人是保安,這樣的論斷實在是生硬。參照此邏輯,保安不僅是瑞幸的敵人,還是美團點評、餓了么、餓了么星選、回家吃飯等一切外賣平臺的敵人,更是所有含有外賣服務餐飲商家的敵人,同樣包括開始發(fā)力外賣業(yè)務的星巴克。
線下店不是陸軍思維
O2O在中國發(fā)軔的早期,可理解為左面一個O,右面一個O,但到2018年,應該理解為內環(huán)一個O,外環(huán)一個O,線上與線下之間的關系應該是混元一體的,而非割裂的,也應該從此邏輯,看瑞幸的實體店擴張。
據統(tǒng)計,經過一年狂奔,現(xiàn)在瑞幸入駐了超過20個城市,門店數量也早已經超過1300家,年底的目標是2000家。
這么多店,僅從線下的角度看,自然并非所有店都位于人流量大的金邊銀角,這與傳統(tǒng)的線下開店方式存在不少的區(qū)別。
瑞幸咖啡自己對場景的定義是“無限場景”,包含了四大線下門店,既旗艦店、悠享店、快取店和外賣廚房店。
按照其官方介紹:旗艦店,適合主題性咖啡文化教育、咖啡文化展示,適合咖啡重度愛好者;悠享店,適合隨時隨地人和人的當面溝通,輕度線下社交;快取店,適合更高效率的職場人士,即取即走;外賣廚房店,專注于滿足用戶外送咖啡的需求,與快遞員對接。
也就是說,旗艦店和悠享店旨在滿足用戶線下社交需求,快取店針對有快速需的商務人士,外賣廚房店則滿足于有外賣需求的用戶,不同實體店面的成本差別很大。
但是,其用互聯(lián)網手段,在原料配給、訂單發(fā)送、人員調配、服務協(xié)調等方面提供了統(tǒng)一的后臺支撐,實際上是“前臺輕、中臺厚、后臺穩(wěn)”的運營模式。這一系統(tǒng)的效率活得驗證之后,瑞幸的野心或許不止是咖啡與輕食這么簡單。就像京東曾以圖書這種低客單標準化的產品引流,小米通過高性價比的手機獲客一樣,瑞幸也可能希望通過咖啡,撐開自己的流量入口。
僅將線下店視為線下,還是陸軍思維,一個山頭一個山頭地打,移動互聯(lián)網下半場,需要海陸空協(xié)調作戰(zhàn),否則你的流量在看不見的地方已經被擋截掉了。
商業(yè)的魅力在于,別人成功的邏輯不一定適用于你,別人跌過的坑你也未必爬不過去,戰(zhàn)略的有效性總需要在實踐中證明。如果將似是而非的大道理當作結論,不用說瑞幸,阿里、騰訊、臉譜、亞馬遜等一系列公司都不應該存在。
。▉碓矗汉酗堌斀 姚赟) 共2頁 上一頁 [1] [2] 瑞幸咖啡:借名募資者均非瑞幸投資人行為 叫板星巴克 瑞幸咖啡完成B輪融資估值超20億美金 瑞幸咖啡獲2億美元B輪融資 CEO稱對用戶的補貼仍繼續(xù) 瑞幸咖啡提高免配送費門檻 回應稱會堅持補貼 星巴克中國 “倍增“計劃 考驗瑞幸咖啡輸血后勁 搜索更多: 瑞幸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