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問題再解決:亡羊補牢式策略能被認可嗎?
對于一種新事物,我們總是對其抱以寬容的態(tài)度,認為其能夠在嘗遍各種錯誤后汲取教訓,最終茁壯成長。但是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給予企業(yè)的容錯空間越來越小,稍不注意就是站在懸崖邊狂舞,隨時有跌入懸崖的可能。而盒馬鮮生出現問題再解決的方式并不新鮮,只是這樣亡羊補牢式的策略還會被消費者認可嗎?
首先,出問題再解決似乎成為了盒馬鮮生的“套路”。如果說之前的“招聘門”事件是一個問題,大眾也“原諒”了盒馬鮮生,但為何又出現“標簽門”事件?每出一個負面事件,就只進行針對性的處理,只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不會讓盒馬鮮生發(fā)生本質上的改變。
很顯然的一點,是盒馬鮮生并沒有在事前就制定好詳細且必須遵守的運營制度,才導致了各種負面事件的發(fā)生。如果依然還是如此下去,那么盒馬鮮生只會陷入不斷解決問題的泥淖中。

其次,品牌形象構建不易。之前,盒馬鮮生為了樹立自身品牌形象付出了極大努力。比如:在地鐵站投放大量正面形象廣告、舉辦海鮮藝術展等,都是盒馬鮮生通過多元舉措建立自身正向的品牌形象。但歸根結底,盒馬鮮生的品牌形象不能只體現在營銷、廣告上,而是應該體現在品質和體驗上。
尤其是盒馬鮮生主打的是生鮮類產品,消費者對這類產品的品質要求極高。一旦出現問題,很容易就會對之前塑造的品牌形象造成沉重打擊。
更重要的是,與線上電商消費不同,線下消費者對品牌形象、品質等尤為看重,此前就曾多次出現一些品牌深陷各種“門事件”后被消費者摒棄的案例。那么,盒馬鮮生如何保證未來不再發(fā)生“亡羊補牢”的情況呢?
其實,眾多互聯網企業(yè)發(fā)起的新零售浪潮,是一個向線下實體領域轉型、進軍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摸著石頭過河”的互聯網企業(yè)很容易出現問題。事實上,盒馬鮮生頻發(fā)的各種負面事件,就是新零售落地過程的典型問題縮影。希望在接下來的時間里,盒馬鮮生能夠不斷審視自己并積極應對。比如:在高速擴張的過程中盒馬鮮生可以稍微放緩腳步,加強運營和管理。只有在運營和管理與重資產模式相匹配、契合的情況下,盒馬鮮生才不會再發(fā)生令消費者質疑的事件。
(來源:科技說說) 共2頁 上一頁 [1] [2] 標簽日期作假 盒馬鮮生上海區(qū)總經理免職 “招聘門” “標簽門” 給盒馬鮮生的警鐘 盒馬鮮生標簽門被立案調查 胡蘿卜日期最多后移6天 盒馬鮮生“標簽門”被立案調查 日期往后“挪”6天 盒馬鮮生標簽門該如何杜絕? 搜索更多: 盒馬鮮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