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便利店,許多人都想到遍布大街小巷的7-11。
在許多人的第一印象中,7-11從事的是最傳統(tǒng)的零售生意。
這家賣關東煮、避孕套、面包、飯團、三文魚的公司,和小區(qū)里的夫妻小商店沒什么區(qū)別。
你可能覺得7-11就是店面多一些,營業(yè)時間長一些,產品規(guī)范一些而已。
如果你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
7-11并不是許多家便利店的集合,它和傳統(tǒng)便利店是壓根不同的兩個物種。
你覺得7-11的毛利率多少,你可能會從5%猜到80%,再往上很少有人敢猜。
但結果可能出乎大多數(shù)人的想象,7-11的損益表顯示,過去十年的毛利率均為90%。
而且7-11的人均利潤驚人,甚至可以和阿里巴巴相提并論。
阿里巴巴2016年5萬人,凈利潤是712億,平均到每人是142萬。
7-11一共8000人,凈利潤100億,平均到每人是125萬。
從這也可以看出來,7-11和傳統(tǒng)便利店是壓根不同的兩個物種。
因為傳統(tǒng)便利店再怎么拼命也做不到90%的毛利率。
7-11為什么這么牛,因為它其實是產業(yè)路由器模式,簡單說就是搭建平臺,促成連接,進行賦能。
這就像滴滴和優(yōu)步自己沒有一輛車,愛彼迎自己沒有一間賓館一樣,都是通過平臺,促成連接,為參與者賦能。
7-11日本公司除了早期開的501家直營店,他們基本不再自己開店。
它沒有自己的物流基礎設施,沒有自己的工廠,是徹底的輕資產模式,他們唯一的重資產就是產業(yè)lT平臺和8000名員工。
7-11通過產業(yè)路由器模式團結產業(yè)鏈上下游的弱勢群體,先是精挑細選地區(qū)小工廠、小夫妻老婆店和小配送中心。
然后將1.9萬多家夫妻老婆店,170多家工廠和150多家配送中心直接連接起來,對原本高度碎片化的日本的便利店行業(yè)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徹底的整合。
再通過大數(shù)據(jù)和人工智能算法,按每個店所在地區(qū)和商圈的顧客需求,進行個性化的供需配對和個性化推薦。
7-11和所有門店共享研發(fā)、共享采購、共享物流、共享IT、共享金融,并且不賺差價、不賺通道費、不賺廣告費、不賺交易傭金,把供應鏈成本和組織間交易成本降到最低。
這些小店的收入從一天2-4萬增加了一倍,利潤由20%上升到31.6%,從100多萬上升到500多萬,差不多5倍左右的增長。
共2頁 [1] [2] 下一頁
金鷹7-11兩店同開 努力打造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全能便利店
鮮生活創(chuàng)始人肖欣:中國本土便利店如何超越7-11?
武漢便利店進入“三國殺”時代 “7-11”要來了
便利店租金猛漲 7-11、超市發(fā)等零售商花樣博弈
零售頭條:京東金融將融資130億 7-11挺進湖北
搜索更多: 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