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體驗
從價格看,Costco虐殺亞馬遜并沒什么難度,但是“囤積性購買”和“即時性購買”畢竟還是兩件事(亞馬遜在美國部分城市提供1小時、2小時送達的Prime NOW服務(wù))。
不過,從體驗角度看,Costco確實能在店內(nèi)提供“尋寶體驗”,原因也很簡單,Costco消費者ARPU為1395美元,平均單次到店消費136美元,這意味著他們每年平均到店10次,而Costco的商品周轉(zhuǎn)周期是31天,相當于一年變12次,這就意味著消費者幾乎每次到店都會有新商品,也就形成了“尋寶體驗”。
所以從體驗角度,Costco還是能很好的利用店內(nèi)、線下的優(yōu)勢的。
此外,Costco的店中店也給消費者帶來了一種“多任務(wù)處理般的體驗”,來到Costco不僅意味著囤貨,還可以換輪胎、加油、買藥、打印照片等,一站式完成了這幫“惜時如金”的高端中產(chǎn)階級的需求——這一切,真是亞馬遜純靠電商搞不定的。
商品問題
產(chǎn)品和服務(wù)一定是零售圈的核心賣點,從產(chǎn)品角度看,Costco一方面提供大批量的頭牌商品,降低消費者的選擇恐懼癥,另一方面還通過自有品牌Kirkland Signature來維系消費者、維系自己的毛利。
盡管很多人認為自有品牌都是些便宜的、質(zhì)量一般的商品,但是Costco的自有品牌質(zhì)量又高、價格還便宜——比如Kirkland伏特加對標法國灰雁,其原料產(chǎn)地相同,品質(zhì)幾乎沒有差異(在諸多盲評當中,Kirkland伏特加甚至比灰雁的評分還要高),而價格,Kirkland伏特加只是競爭對手的一半!
由此可見,自有品牌稱為了Costco一個重要的差異化戰(zhàn)略,也解釋了為什么大約25%的年銷售額來自自有品牌(從數(shù)量看,自有品牌大約占總數(shù)的20%不到),同時,自有品牌加價最高達到15%(而不是“必須經(jīng)過董事會批準的14%”),這也就保證了Costco的商品毛利。

綜上所述,亞馬遜短期內(nèi)還是無法顛覆Costco(事實上很多新創(chuàng)企業(yè)通過“Costco+”的模式,在一些細分中成功從亞馬遜虎口搶食),只不過隨著核心消費群的進一步老去,Costco的急需進行一些變革,畢竟現(xiàn)在的Costco哪怕出了很好的財報,他的股價也并沒有很大的提升。
當然,最近亞馬遜還在做一件事,就是和Boxed討論收購的事——而Boxed可是被視為“年輕人的Costco”……
。▉碓矗毫闶弁^察 王子威) 共2頁 上一頁 [1] [2] Costco憑什么傲視亞馬遜和沃爾瑪? 零售頭條:四巨頭抱團入股萬達 亞馬遜會顛覆Costco嗎 虐殺無數(shù)零售商,亞馬遜下一步能殺掉Costco嗎? Costco將在上海浦東和虹橋同時開建兩家店 Costco全球電商銷售額13億美元 天貓開雙店加速布局 搜索更多: Cost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