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節(jié)假期剛過,家樂福中國各個大區(qū)的中高管們便被一一召到上海總部。一周之內,中國區(qū)總裁唐嘉年在那里見完了家樂福中國238家門店的主要管理者。
唐嘉年告訴他們,自己打算給家樂福來點大變化—他要重組已被沿用了20年的采購和物流配送體系,要開便利店,還要做電商。他的種種改革策略被視為家樂福中國的一顆“救心丸”。
有些人—包括唐嘉年自己,把這看做是家樂福進入中國20年來最大、也是最能夠改變公司不利處境的改革。也有人很悲觀。2014年,這家法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收入下降了6.4%,市場份額也屈居第四,落后于高新零售、沃爾瑪和華潤萬家。
家樂福在中國陷入困境已經有幾年了。2009年,家樂福在內地市場的銷售額首次被大潤發(fā)超過,2010年,門店數量又被沃爾瑪趕上。市場份額則是從2012年開始不斷下降。
中國零售業(yè)深受電子商務的沖擊,大賣場的發(fā)展?jié)摿Φ葐栴}也困擾著其他零售商,但家樂福的窘境更深,這部分是由于它曾是中國零售業(yè)的啟蒙者。
1995年進入中國的家樂福,是最早以“合資”形式將“大賣場”這個業(yè)態(tài)引入中國的零售商,也是最早在中國實現農超對接的外資零售商。
一名員工在知道唐嘉年的改革政策后說道:“現在的操作,就是讓一個要死的人別死得那么快。”
唐嘉年的救心丸,藥力是頗為猛烈的。
在一系列措施中,最引起內部動蕩的是將原來的24個城市采購CCU(City Commercial Merchandise Unit)重組為6個采購中心,并在2016年年底前在全國建成6個物流配送中心,徹底終結之前由供貨商送貨到門店的做法—分散的采購和物流配送模式,恰是家樂福迅速贏得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1990年代,法國人施榮樂(Jean Luc Chereau)在家樂福中國推行“店長集權制”。這種模式賦予店長極大的權力,他們能全權決定一家門店的選址、采購、配送、調價和陳列。高度的靈活性,再加上家樂福在歐洲積累的老到的大賣場經營經驗,讓它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張,也讓它成為了不少本土追趕者學習的對象。“那時候人們一聽到家樂福,就像現在聽到大潤發(fā)一樣。”上海尚益企業(yè)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春才告訴《第一財經周刊》。
2006年,另一個法國人羅國偉(Eric Legros)接手家樂福中國,后者正處在高速成長期。原有的單店采購模式因不具規(guī)模效應,無法帶來強大的議價能力,店長也因權力太大而滋生腐敗。羅國偉隨即上收店長權力,以十幾家地理位置相近的門店為一個小區(qū),在小區(qū)設立CCU部門,負責采購、陳列和促銷調價。這種做法既能照顧到區(qū)域內的本地化需求,又能提高采購量而獲得議價能力。在CCU之外,小區(qū)區(qū)長兼管手中十數家門店的采購和運營。
羅國偉的收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樂福中國原本粗放的采購體系,卻保留了跑馬圈地時期供應商送貨到門店的配送模式。這種模式單方面節(jié)約了家樂福的收貨成本,卻讓供應商們頗為頭疼。“你可以想想,一個家樂福里那么多品類,有很多供應商,收貨的時候排隊就得排很長時間。有些時候還得給收貨人點好處,讓位置靠前一點,盡快把貨卸完。”睿御供應鏈合伙人虞毅峰聽到過不少家樂福供應商的抱怨。《第一財經周刊》
家樂福中國開吃“救心丸” 發(fā)動入華20年來最大改革 家樂福中國開吃“救心丸” 家樂福余杭南苑店關店停業(yè) 杭州門店僅剩1家 家樂福浙江再關一店 啟動入華20年來最大調整 無錫:華潤萬家、家樂福等超市推自有品牌服裝 搜索更多: 家樂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