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擴建方案又經歷了7個月時間討論,才于2009年6月形成方案。盡管在2005年9月香港迪士尼剛開業(yè)后,華特.迪士尼當時的董事長George Mitchell就表達了擴建設想。
香港迪士尼樂園兩大股東,對社會利益與商業(yè)利益的不同側重,常常需要雙方的妥協。
2009年7月剛剛告一段落的“票價”風波,則是另一個典型案例。
“2005年開業(yè)時,我們猜測,工作日的低價門票可能會吸引更多游客。但數年運作,證明我們的假設是錯的。游客何時到訪樂園,主要取決于自身時間安排,而非門票價格。”2009年2月,香港迪士尼傳媒關系總監(jiān)黃婉筠對本報記者表示。
這是香港迪士尼開業(yè)4年以來的第一次醞釀提價。與其相比,對手香港海洋公園在2004年與2007年已兩度提價,幅度分別為3%與14%。海洋公園日前還宣布,打算進行第三次提價。
黃婉筠表示,由于之前沒有進行門票調整,香港迪士尼“必須解決成本已經累積到一定程度的問題”。
但當時,包括香港旅游業(yè)議會總干事董耀中在內的旅游業(yè)人士馬上表達了不滿,指在經濟不景之下,香港迪士尼的新票價規(guī)定不合理,更不合時宜。
雖然香港特區(qū)政府沒有對香港迪士尼的舉措作出直接反對,但隨后香港迪士尼表示,“與業(yè)界伙伴溝通后,公司決定將提高票價的過渡期從3個月延長為6個月”。這一個“過渡”直到2009年7月才完成。
6月24日,黃婉筠對本報證實,香港居民與游客的門票價格,自7月1日起將事實統(tǒng)一,非節(jié)假日不再有優(yōu)惠票價。
合營利弊
“與全資子公司相比,公私合營的合資企業(yè)所面臨的挑戰(zhàn),總是更大一些。”5月19日,經濟研究協會(ERA)亞洲董事總經理Christian Aaen在電話中告訴本報記者。自1958年成立以來,ERA一直擔任華特·迪士尼的決策和項目顧問。
Aaen認為,對香港迪士尼決策緩慢的指責,與“合資公司必須要遵守相關流程,保護利益相關方的利益”,不無關系。
但在羅蘭·貝格國際管理咨詢(上海)的合伙人兼副總裁林昭憲看來,“香港迪士尼的公私合營模式,本身問題不大,在進入多國市場上,這甚至是個好方式。”
6月20日,在接受本報專訪時林昭憲稱,若非與香港特區(qū)政府合營,香港迪士尼的交通配套不可能迅速完成。在他看來,與政府的緊密合作,是華特.迪士尼主題公園業(yè)務海外擴張的成功之處,而非弱點所在。
1992年,由法國政府優(yōu)惠提供土地和貸款的歐洲迪士尼在巴黎開幕。根據《斯隆管理評論》的說法,正是法國政府的參與,才令在歐洲迪士尼設立地鐵總站成為事實,而且法國政府更安排橫貫歐陸的TGV火車在樂園正門設站,還在英吉利海峽與公園間安排了交通往來。而香港迪士尼的建設,顯然參考了法國藍本。
在林昭憲看來,迪士尼與香港特區(qū)政府之間的博弈,只能說明一個問題:“華特·迪士尼的終極目標是,爭取控股權,從商業(yè)地產、媒體、授權等各個業(yè)務范疇控制發(fā)展項目,確保長久經營權。”
共3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責任編輯:筱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