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lián)街網(wǎng)訊:1700萬、2100萬、2600萬,從2005年在上海開出第一家門店以來,創(chuàng)造了30年不敗神話的莎莎還是無法逃離虧損的命運。昨日,莎莎公布的2008年年報指出,去年莎莎在內地虧損達2730萬,被莎莎寄于厚望的內地市場再次令其失望。但這一切的“水土不服”,在莎莎國際主席及行政總裁郭少明看來,都是因為“內地仍屬投資期”所致。
由于內地化妝品的關稅、衛(wèi)檢等成本占據(jù)了化妝品產品成本的很大比例,造成莎莎進入內地后難以繼續(xù)其一貫的低價策略。被迫走高端路線的莎莎在價格上的“被動”也成為制約莎莎近年來發(fā)展的軟肋。于是,一場本土化的轉型之路拉開序幕。
“莎莎希望從一個平行進口的化妝品打折零售商升級為品牌管理企業(yè)。”有投資機構評價指出,目前平行進口占莎莎零售銷售的比例僅為25%。知情人士透露,為了減少成本,莎莎可能將改變以往直接開店的模式,采用加盟代理,這一比例在內地可達70%。
在擴張上,莎莎開始尋求內地分銷商來協(xié)助拓展單一品牌專門店,據(jù)悉,莎莎已經在武漢和廣東指定了兩家當?shù)胤咒N商以擴大公司的銷售網(wǎng)絡。廣東當?shù)氐姆咒N網(wǎng)絡已達到了14~15家門店的規(guī)模,意味著公司產品可以隨時流入該渠道。
在一系列轉型政策實施之后,郭少明日前表示,預期今年財政年度,在內地的銷售網(wǎng)點由33家增加至54家,其中將增加12間莎莎店及7個瑞士護膚品牌的專柜銷售點。根據(jù)莎莎原先的計劃,在2011年前,在內地開設門店將超過100家。
值得一提的是,從去年開始,莎莎開始大量引入自有品牌,但由于品牌知名度不夠,大多內地消費者無法接受,與此同時,大量采用分銷模式,是否會在執(zhí)行上造成風險,也成為市場考量的主要原因。
責任編輯:筱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