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鎮(zhèn)青年成為眾多互聯(lián)網公司的必爭之地,但在移動互聯(lián)網下半場,最有潛質的人群可能另有他人。
在騰訊·企鵝智庫發(fā)布的《2019-2020中國互聯(lián)網趨勢報告》中列舉了十六大趨勢,其中特別提到:老年網民的增長比我們想象的更快,不論規(guī)模還是消費能力,他們都有可能成為未來紅利中最大的一塊。
今年60多歲的河南老人何正(下稱老何)就是老年網民中的一員。作為一名資深網民,他曾驕傲地說,“我20多年前上網的時候,現(xiàn)在這幫熊孩子還沒出生呢。”
老何回憶,早期的上網方式極為繁瑣,需要連接電話線,啟動撥號程序,再經過漫長的連接等待才能成功,在輸入地址后試圖打開網頁又要等上半天,“哪像現(xiàn)在拿著手機走哪上(網)到哪,比吃飯喝水都簡單。”
自從換了智能手機,老何夫婦“老了都沾上網癮了”。據他們的兒子何駿“控訴”,他們經常一個吃飯、睡覺都手機不離手,甚至熬夜上網打麻將,另一個看直播、連續(xù)劇看得晚飯都忘了做。有時候,何駿回家發(fā)現(xiàn)家里冷鍋冷灶,老兩口一個在臥室,一個蹲客廳,正看得深深入迷。何駿稱,最典型的一次是,二老因為上網忘了去幼兒園接小孫女,最終是老師電話通知他們,才把孩子接回家。
像老何這樣的“老年網癮”問題并不是個案。在廣州,50多歲的張知望今年春節(jié)因中風住院了。醫(yī)生告訴家屬,這不僅是因為其平時酗酒和缺乏鍛煉,還有一個原因是長期熬夜上網所致。
騰訊·企鵝智庫的報告指出,在40歲以上的中老年網民中,65.7%會把每天至少四分之一以上的自由時間交給手機;而占據一般半以上自由時間的重度用戶,也有近30%。
資深網民
1954年出生的安徽老人劉勇自稱是“中國第一代網民”,不僅如此,他還有眾多“第一”的標簽:恢復高考之后的第一批大專生、第一代股民,一生都在體制內工作。
不少看過劉勇手機屏幕的人,都表示驚訝。因為在其手機上,安裝了近百個App,類型涉及金融、保險、視頻、 電商、旅游、支付、知識付費等。劉勇表示,這些App并非隨意下載,每一個APP他都使用過。

劉勇的手機截屏
劉勇平時常做的事情是炒美股、港股,翻墻看國際新聞,雖然只是身處在安徽六安的一個小鄉(xiāng)鎮(zhèn),但是互聯(lián)網幫助他觸達了全世界。
前幾年退休后,劉勇甚至還雄心勃勃地上網研究了PTA期貨,準備參與投資,最終被兒子因擔心風險過大而勸阻了。
劉勇的兒子劉賀在上海從事金融行業(yè),當初選擇這個行業(yè)也是因為父親的堅持。最初,家里人都建議劉賀從事教師這個職業(yè),但是劉勇力勸兒子投身保險或金融方向,如今兩人時常探討金融、經濟類問題,分享各自在投資領域的心得。
最近,劉勇盤點了自己2018年的投資,他稱,雖然A股被唱衰,但是他依然做到了A股小賺、美股大賺,投資收益比兒子還強。

王貴的手機截屏
對投資頗有心得的不止劉勇,同在安徽的王貴也是其中一個。
王貴今年剛過60大壽。自從2013年開始接觸余額寶,王貴也開始學習投資網貸產品,迄今他已經投過60余家網貸平臺,且無一踩雷。
除了運氣,或許更多的是其對于網貸產品的了解及經驗總結,他的策略是:快進快出、不投長線。
王貴把多年攢積下來的近60萬元投入網貸及銀行理財后,平均每年可獲取10%左右的收益,超過其退休工資。“這就等于打了兩份工。”王貴很知足。
由于在網上看新聞了解到最近兩年網貸行業(yè)問題頻出,謹慎的王貴從去年起又陸續(xù)將投出去的資金逐一收回,目前已經基本回收。
放棄網貸后,王貴又在網上找到了新的 “掙錢”途徑,比如在趣頭條上“薅羊毛”。王貴透露,目前他已經在該App上掙了70多元。“蒼蠅腿也是肉,多少掙點都比閑著強。”王貴展示了手機上的一款專門用來查詢商品價格的App,稱其現(xiàn)在去商場購物,都會先在手機上比較價格,撿最實惠的買。
除此之外,王貴現(xiàn)在每天都會刷上兩三個小時的微博和知乎,“沒辦法,人退休了閑得慌”,他說。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銀發(fā)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