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交所一行人前往貴州調研,走訪了老干媽。
這引起人們的浮想聯(lián)翩:老干媽要上市了?但很快,這種猜測就被當事者予以否認。
一直以來,老干媽以堅持不上市著稱,其創(chuàng)始人陶華碧更是講:“上市是欺騙人家的錢,有錢你就拿,把錢圈了,喊他來入股,到時候把錢吸走了,我來還債,我才不干呢。”
老干媽不但不上市,也不打廣告、不貸款。每當有人鼓動老干媽打廣告、辦貸款,陶華碧都會用一句話噎回去:
“你們說的那些我都不懂,我去年納稅X個億,我還是按照我的知識來辦事。”
但就是這個執(zhí)拗的老太太,固執(zhí)地帶出一家現象級的企業(yè)。這家企業(yè)從不打廣告、不貸款,只要將產品生產出來,經銷商便會帶著鈔票上門。
如今,老干媽是貴州僅次于茅臺的知名品牌。作為貴州企業(yè)家的代表,陶華碧經常被人拿來和任正非“并列”。
任正非賣通信設備,而她只賣辣醬。外界看來,他們都是民族品牌的代表:因為她每天能賣出150萬瓶辣醬,還把“LaoGanMa”賣到了世界各地。
1
簡單的堅持
陶華碧幾乎不接受采訪,但過去幾年,她和老干媽的熱度絲毫不亞于某些當紅企業(yè)。她幾乎成了一個符號,其話題能量來自過往的言論。
有品牌被曝出國內價格遠高于國外,有人會想起老干媽:“我是中國人,我不賺中國人的錢,我要把老干媽賣到外國去,賺外國人的錢!”
小額借貸和P2P問題頻出,又有人會想起老干媽:“我不欠政府一分錢,不欠員工一分錢,拖欠一分錢我都睡不著覺。和代理商、供貨商之間也互不欠賬,我不欠你的,你也別欠我的。”
商業(yè)環(huán)境越復雜,人們越懷念陶華碧這種淳樸的商業(yè)邏輯。
很多媒體試圖分析她的成功之道,并總結出一大堆“法則”。但老干媽的很多“法則”是反常的,其成功路徑也幾乎不可復制。
這家企業(yè)幾乎是被市場推動著“野蠻生長”。其核心只有一點:產品,產品好就能占領市場。
道理誰都懂,能做到者卻寥寥無幾。營銷界有兩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1、如果有一款現象級的好產品,做什么都是對的。
2、如果做錯了,參看上一條。
老干媽是一款現象級的產品嗎?談不上。其產品不存在技術壁壘,很容易仿制。真正現象級的是其品牌形象:數十年深入人心的“老干媽”形象。
趙麗蓉老師曾在其作品《打工奇遇》說:“小伙雜,我也給你個秘方。”然后提筆寫下“貨真價實”四個大字。
這是最基本的成功邏輯,卻是當下最欠缺的邏輯。
老干媽從不打廣告、不宣傳,也沒有變過味道和品質,這種簡單的堅持,才是其成功的根基。
2
賣涼粉的“干媽”
陶華碧出生于貴州湄潭縣一個偏僻山村,沒上過一天學,至今只認得“陶華碧”三個字。
20歲那年,她嫁給一名地質普查員,幾年后丈夫病逝,留下她和兩個孩子。
為了生存,陶華碧曾南下廣東打工。她吃不起外面的飯菜,就從家里帶辣椒做成醬料拌飯吃。經過不斷調配,她做出一種很特別的辣椒醬,這個配方,“老干媽”產品至今沿用。
一段打工生涯后,為了照顧孩子,陶華碧回到貴州,開始販賣米豆腐(一種廉價涼粉)。
陶華碧的米豆腐確實很實惠,價低量足,深受學生的喜愛,附近幾所中專的學生經常光顧。
時間久了,一些學生開始賒賬,并積下一筆不小的“欠款”。凡是窮學生所欠的飯錢,她全給銷賬。
其中一位貧困生對陶華碧很感激,叫她“干媽”,每次隔老遠就大喊。久而久之,附近的店主和學生都稱呼陶華碧為“老干媽”。這一叫,就為后來享譽全國的品牌定了名。
3
“你辣醬那么好,
還賣什么涼粉?”
陶華碧用自己調配的辣醬拌涼粉,很多客人吃完涼粉要買辣醬帶回家,甚至有人不吃涼粉專門來買醬。后來,她的涼粉生意越來越差,可辣醬做多少都不夠賣。
一天中午,陶華碧的辣醬用光,沒客人了,就關店出門看看。結果一路走了十幾個涼粉攤,生意都很火,而且都在用她的辣醬。
陶華碧氣壞了:我的獨家秘方,怎么能喂肥了競爭對手、坑了自己呢?第二天,她就再也不單獨賣辣醬了。
她一“停賣”,周邊的涼粉攤都遭了秧。附近老板紛紛上門討好,還半開玩笑地說:你辣醬那么好,還賣什么涼粉,賣辣醬就可以了啊!
陶華碧一聽覺得有道理,于是調整產品結構,以賣辣醬為主,涼粉成了配套品。不過,她的辣醬還是供不應求。
在市場的要求下,1996年8月,陶華碧借用村委會的兩間房子,辦起了辣醬加工廠,品牌名字就叫“老干媽”。
為了讓其他人知道這是陶華碧家產的辣醬,她還專程拍了張照片放在瓶子上。這張照片,后來讓她成了最具辨識度的人之一。
4
幾十個瓶子壯大一家國企
產品有了,沒有包裝。為此,陶華碧找到貴陽市第二玻璃廠,請對方訂制玻璃瓶。但這種國企怎么看得上幾十、幾百個的訂貨量,對方一口拒絕。
陶華碧很生氣:我花錢買瓶子你還有不賣的道理?她坐下來和對方談判,一張嘴全是“硬道理”:你嫌我要貨少,哪個娃兒是一生下來就一大個哦。今天你要不給我瓶子,我就不走了。
對方也拿她沒轍,最后允許她每次用籃子裝幾十個瓶子帶回去。陶華碧一聽喜笑顏開。
這次妥協(xié)在日后卻成了貴陽二玻的救命稻草。此后十幾年,國營玻璃廠出現倒閉潮,貴陽二玻不但沒有倒,反而壯大了,因為背后站著“老干媽”。
事實上,老干媽60%的玻璃瓶都由貴陽二玻供貨,其生產線24小時為之開工。
有報道稱,老干媽做大后,不少其他地方的玻璃企業(yè)跑上門要供貨,還拿出極具誠意的報價,但都被陶華碧否決了。
陶華碧很“倔”。她告訴手下,這家企業(yè)在我困難的時候幫過我,現在為了點成本就不給單子,換了你,你能嗎?
別人還真“能”。說到底,她的商業(yè)思維,大部分人即使理解,也學不來。
5
這三個字好打腦殼哦!
產品有了,包裝有了,問題也來了。
“老干媽”的產能提升后,周邊的涼粉店需求飽和,陶華碧的經營壓力陡增。
怎么往更遠的地方賣?陶華碧還是“土辦法”,用籃子裝辣醬,走街串巷找商店推銷。
但沒人愿意接納這個名字和包裝都很怪的辣醬,陶華碧便和商家協(xié)商:放著先賣,賣出去再給錢,賣不出去就退貨。這么個“便宜買賣”誰都樂意,老干媽得以順利上架。
陶華碧回去等了不到一個禮拜,便不停接到電話:商店讓她趕緊送貨,甚至還有食堂催上門來。
陶華碧立刻給貴陽二玻打電話:給我來一萬個瓶子,現款現貨!
不到一年時間,老干媽就在貴陽站穩(wěn)了腳跟。1997年8月,貴陽南明老干媽風味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員工一下擴展到200多人。
轉成公司后,陶華碧的“頭都大了”。做辣醬、跑生意她在行,但搞管理她很外行。工廠變成公司,一切都要靠制度。
財務、人事有報表要處理,各種“局”有下達的文件要貫徹,還動不動有企業(yè)會議需要她上臺發(fā)言。對于沒有文化的陶華碧而言,這簡直是勉為其難。
大兒子李貴山知道母親的難處,決定回來幫忙。
李貴山初期的工作主要就是幫母親處理文件、整章建制。李貴山讀,陶華碧聽。聽到重要處,她會忽然站起來,用手指著文件說:“這條很主要,用筆劃下來,馬上去辦。”
根據母親的口述,李貴山又開始起草規(guī)章制度。已經確認、需要簽字的文件,陶華碧就會在右上角畫一個圈圈,這是她從電視里學來的手段。
共2頁 [1] [2] 下一頁
老干媽被深交所調研仍不上市 竟然是私心?
老干媽一年賣6億瓶身家超75億 被深交所調研仍不上市
老干媽搶占“老干爹”:注冊多少山寨商標才能防假冒
終究要上市“騙人家的錢” 老干媽回應:沒這回事
“堅決不上市”的老干媽 會接受深交所的橄欖枝嗎?
搜索更多: 老干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