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搜索個性化推薦“殺熟”又煩人
同的人,在同一個電商平臺上用同樣的關鍵詞搜索商品,系統(tǒng)推薦的價格居然能差上幾倍……這樣的“個性化推薦”正在收到越來越多的抱怨和吐槽。消費者呼吁,平臺在優(yōu)化機器算法的基礎上,也應按照法律法規(guī)要求提供關閉選項,把知情權與選擇權還給消費者。
母女搜索同一商品均價差4倍
“怎么淘寶上便宜的東西越來越少了。”作為注冊天數(shù)4626天、下單數(shù)量3906筆的資深用戶,王慧最近在使用手機淘寶時總覺得很難搜索到價格低廉的小物件。“指甲刀套裝以前很多都是9塊9包郵,現(xiàn)在一搜,排在最前的竟然要79元一套,10塊錢以下的簡直鳳毛麟角。”
物價上漲如此之快嗎?她無意中使用母親的手機時才發(fā)現(xiàn),明明是同一關鍵詞,搜索出的商品均價明顯低了許多,10元到20元的比比皆是。
記者了解到,母女二人消費觀念不同,王慧平日購買商品的單價較高,母親則總會挑便宜的買。不同的消費習慣和用戶行為導致個性化推薦結果迥異。
為了印證王慧的反饋,記者用兩部不同的手機進行體驗。第一部手機來自32歲的廣告從業(yè)者,第二部手機來自61歲的企業(yè)退休人員。以“吸塵器”為關鍵詞搜索,統(tǒng)計排在前10位的商品價格后記者發(fā)現(xiàn),前者的平均單價為1336.2元,而后者僅為244.5元,均價相差4倍有余。
記者用以上兩部手機在京東搜索電腦椅,價格差距也有3倍多。
“消費力高就不讓吃大排檔,消費力低就不配逛專柜了嗎?”王慧質疑,電商平臺的個性化推薦成了一種變相的“殺熟”。
重復推薦算法貼心變打擾
《電子商務法》規(guī)定的個性化推薦有明確的范圍,即電子商務經(jīng)營者根據(jù)消費者的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搜索結果。因為商家推送的信息與消費者具有更高的相關性,可以節(jié)約信息搜集成本,因此,這一功能剛出現(xiàn)時曾給人眼前一亮之感。 共2頁 [1] [2] 下一頁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殺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