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紅商網(wǎng)·新零售陣線 >> 新零售頻道 >> 正文
在即買即賣的賽道里 阿里扇起“小時達”的蝴蝶翅膀

  一場“即買即得”的角逐已經(jīng)展開,競賽的隊伍里有阿里、京東、美團等巨頭。

  今年的天貓618,“小時達”入口低調上線。

  這看上去僅是今年大促中浮出水面的諸多創(chuàng)新之一,卻正在悄悄掀起一場重構消費體驗和效率的深水風暴。

  天貓超市、淘鮮達上的商超、餓了么上的小店,都在“手機淘寶APP”中整合,共同組成“小時達”服務矩陣。消費者在手機淘寶上搜索一款商品,可以點擊跳出“小時達”入口,選擇近在身邊的購買渠道,更快地收到商品。

  電商在線了解到,這一服務如今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杭州、沈陽、南京、鄭州、合肥、武漢、蘇州、重慶、廈門、深圳、天津等全國16個城市上線,其中北上廣蓉杭沈六地已實現(xiàn)主城區(qū)全覆蓋,預計年底該服務將覆蓋至全國。目前已有超過30萬家超市、便利店、鮮花店、水果店帶著逾1000萬種類商品接入“小時達”。

  看上去,“小時達”這個概念并不新鮮,不管是阿里體系內(nèi),還是美團、京東到家,都能夠提供1小時達服務,消費者對于這一體驗也并不陌生。

  早在2019年4月,天貓超市原有的生鮮業(yè)務就已經(jīng)升級到“1小時達”,開始為消費者提供以生鮮為主的日用品1小時到家服務,滿足“即買即得”的購物需求。

  再往前的2017年,淘鮮達為大潤發(fā)、歐尚等傳統(tǒng)商超提供線上線下整合方案,超市接入淘鮮達后,門店半徑3公里的消費者可以體驗1小時達服務。

  既然不是新概念、也并非新服務,阿里為什么會在618之際,又把“小時達”打包出街?現(xiàn)在的“小時達”能帶來哪些新體驗?這個新戰(zhàn)場對商家和品牌方到底意味著什么?

  上C位的“小時達”

  最新的“小時達”在阿里內(nèi)部是什么地位?手機淘寶上的呈現(xiàn)能夠最直接地回答。

  電商在線在淘寶搜索“防曬”,欄頭的最中間出現(xiàn)了“小時達”,醒目程度可謂C位出道。進入“小時達”界面,排列著來自淘鮮達、天貓超市、餓了么的附近貨源,顯示這些防曬商品按分鐘計算就可送到。

  這三個供應貨源連接著什么?具體來看,淘鮮達連接著大潤發(fā)等800家經(jīng)數(shù)字化改造的商超,天貓超市連接以自營為主的新零售商超百貨,餓了么則連接全國的本地生活門店。

  也就是說,從大潤發(fā)、歐尚之類的連鎖超市,到在餓了么上線的家門口超市,都通過“小時達”入口,直接鏈進了淘寶APP。

  根據(jù)阿里最新財報,截至2020年3月31日止12個月,以淘鮮達為主,阿里巴巴商業(yè)平臺為高鑫零售(大潤發(fā)、歐尚母公司)帶來的收入約占其總收入的10%。同樣的期待可以放在家門口小超市身上,小時達開啟的是小店在電商領域的可能性。

  以天貓小店為例,原本的夫妻老婆店通過與阿里零售通的合作,擁有了數(shù)字化的貨架,優(yōu)化了進貨通路;上線餓了么平臺則是滿足附近3-5公里內(nèi)的外送服務;而“小時達”的開放,這些天貓小店又擁有了淘寶天貓的入口。

  回到“防曬”搜索案例來看,以消費者地理位置為坐標,出現(xiàn)的結果是離消費者最近的防曬產(chǎn)品。

  在“小時達”界面內(nèi),傳統(tǒng)線上購物需求可以如外賣一般被即刻滿足,直接促成線下實體門店的商品成交。

  從這個層面來看,線下門店在淘寶上完成了交易,讓最近的貨來找消費者,最終的受益者不僅是消費者提升了體驗和效率,線下零售門店與品牌方都將因為物流鏈路的縮短而獲益。

  從前,網(wǎng)購對于很多人來說,滿足的是便利、省去中間商的價格優(yōu)勢,隨著“小時達”的升級,帶來的是效率的又一次升級,當消費者對效率的需求大于價格等因素時,“小時達”商品則成為首選。同時,“小時達”的即時配送與快遞配送形成互為補充與協(xié)同。

  在此之前,“1小時生活圈”由淘鮮達和實體商超共同打造,最具代表的案例就是對大潤發(fā)數(shù)字化的改造,一來增加商超的線上成交,二來滿足門店周邊5公里消費者在線上即買即得的需求。但是,隨著餓了么的接入,“小時達”不再只是大型商超專屬,同時也是小店的新渠道。

  不過,并非搜索所有商品都會出現(xiàn)“小時達”,目前以商超所售的日用百貨為主,例如礦泉水、紙巾、柴米油鹽,搜索結果取決于附近商品有無供應。

  從B2C到O2O,再到B2CxO2O

  疫情以來,實體零售受到巨大沖擊,品牌的線上線下融合進入加速趨勢。根據(jù)淘寶天貓的數(shù)據(jù),截至5月12日,已經(jīng)有200萬商家涌入淘寶天貓開新店,每天有4萬人在淘寶創(chuàng)業(yè)。

  尼爾森最近一份報告顯示,未來一年有67%的零售商將會大力拓展線上渠道。

  然而,線上之外,線下實體零售的市場份額將如何延續(xù)?線下門店的租金、人工成本將如何覆蓋?從品牌商的角度而言,接下來如何權衡線上和線下的配貨比例?如何應對線下經(jīng)營的萎縮?同時,那些離消費者最近的門店該如何發(fā)揮出價值?

  一般而言,品牌的電商業(yè)務與線下門店銷售分開經(jīng)營,線上訂單經(jīng)由電商倉庫發(fā)貨,線下門店則掌管著自己的貨架與庫存。

  以一本新華字典為例,消費者在網(wǎng)上下單,需要等待至少1-2天的電商接單、發(fā)貨、物流;同時,距離消費者最近的一家書店,也在銷售這本字典,但這本近在眼前的字典卻無法與消費者進行匹配。倘若匹配,意味著更高的效率,意味著半日達、1小時達。

2頁 [1] [2] 下一頁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阿里

東治書院2024級易學文士班(第二屆)報名者必讀
『獨賈參考』:獨特視角,洞悉商業(yè)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雜花土蜂蜜,愛家人,送親友,助養(yǎng)生
關注『書仙笙』:結茅深山讀仙經(jīng),擅闖人間迷煙火。
研究報告、榜單收錄、高管收錄、品牌收錄、企業(yè)通稿、行業(yè)會務
★★★你有買點,我有流量,勢必點石成金!★★★







    Copyright © 2003- 浙ICP備13037369號-2 紅商網(wǎng)REDSH.com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