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銷
分銷是目前社交電商另一種主流工具和形態(tài)。
一般是基于用戶來分銷,通過用戶分享帶來用戶購買后,由平臺統(tǒng)一提供發(fā)貨,倉儲,售后。
目前主要包括2級分銷和多級分銷。
代表的公司有哪些:
早在2014年時候,分銷模式在微信朋友圈里開始大行其道,那時候被稱為微商。
而后來隨著央視曝光天價熒光劑面膜,微商模式可以把一件10塊面膜賣到100塊,自此,微商勢力急轉(zhuǎn)直下,很多開始披上了洗腦,假貨,層層代理的外衣。
伴隨著拼多多上市,一種好稱“自用省錢,分享賺錢”的社交電商模式,開始被一些新興電商公司玩的風(fēng)生水起;他們大多采用199元或者399元加入送會員大禮包,然后在微信好友和朋友圈之間快速發(fā)展其他分銷會員。
這些新興平臺一邊頂著政策壓力的風(fēng)險,一邊乘著社交紅利的東風(fēng),在微信里快速收割了一大波用戶和流量。
3、間接掘金人
除了通過拼團,分銷在微信里直接掘金的電商平臺,在微信里,還有一種通過給商家提供拼團和分銷工具的間接掘金人。
代表公司主要有:SEE小店鋪、有贊、微盟等
對于當下社交電商平臺來講,其實都是圍繞裂變這個關(guān)鍵詞,通過持續(xù)分享,裂變,以此快速帶來平臺用戶和流量。
而提到流量,就不得不提到:
03
為什么以前沒有
很長時間里,以淘寶,京東為首的傳統(tǒng)電商巨頭,牢牢統(tǒng)治著中國電商市場的大半江山,在拼多多之前,一些投資人甚至都不再看電商項目,認為新的電商平臺很難出來。
傳統(tǒng)電商平臺像一個個管道,這個管道里,裝進了全國所有的品類商家,這樣的形式,造成這個管道前所未有的擁擠,所有的商家,拼了命一樣往管道前面擠,但依然有80%的商家在無人問津的管道后面默默無聞,無濟于事。
太多的網(wǎng)店開起來了,但是沒有人進店,更沒有第二次復(fù)購。
高昂的流量成本,獲客成本,還有物流和損耗成本,很長時間里,成為壓在電商從業(yè)者身上的大山。
彼時,一些商家開始到處尋找新的渠道以低成本來獲客,更多尾部淘寶商家開始出離淘寶,紛紛出逃到一些社交平臺上尋找新的流量,形成一股“出淘系。”
對新渠道的呼喚,對流量的渴求,一定會帶來一些變化,甚至是一種來自于底層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的變化。
流量在哪里?
當人們的注意力在哪里,流量就在哪里。
而縣城里,第一時間下載的往往是微信,大部分注意力在微信上,在微信群里,在快手,抖音上,最終還要在朋友圈里。
而另一方面,微信支付在2014年春節(jié),通過搶紅包的形式,一夜之間迅速走進中國老百姓日常里,在短短幾年間快速席卷菜市場,早點攤,便利店。
2017年,微信小程序也橫空出世,加上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微信公眾號,在中國開始誕生出一個完整和成熟的社交生態(tài)圈,叫微信生態(tài)圈。
這個生態(tài)里,有一起搶紅包,有斗地主和跳一跳小游戲,有微信群里買水果,當然還有打車外賣小程序,有一整套的生意閉環(huán)。
于是,以拼多多為代表的社交電商,開始意識到:微信和微信群組成的生態(tài)是一座流量金礦和城堡,他們急需流量,也知道了流量在哪里。
04
未來會如何演變?
當下的社交電商,它到底代表了什么趨勢,又改變了什么?
從起點看,以拼多多為代表的社交電商的快速興起,不過是借助了社交流量的紅利和四五線渠道下沉的紅利,圍繞用戶分享和推薦的社交電商,從表面看,不過是流量的升級,往深一層看,其實是供應(yīng)鏈的升級,最終來看,其實是用戶關(guān)系鏈和需求鏈的升級。
過去的零售主流,是先生產(chǎn)大量的貨,圍繞一堆確定性的貨和庫存,再去鋪渠道,找一個個不確定的用戶,最后經(jīng)過一層層渠道和流程,最終緩慢的抵達消費者。
很長時間里,有渠道為王的說法,這樣的流通鏈條漫長,低效。
而今天,顧客就在眼前的微信群里,買東西不再是圍繞冷冰冰的貨架,未來,邏輯會變成,先圍繞眼前的顧客需求,再去生產(chǎn)和匹配更好更精準的貨和內(nèi)容。
這也是目前的社交電商,不斷強調(diào):從人找貨,變成貨找人的原因。
過去,物質(zhì)短缺,貨往往是企業(yè)最重視的資產(chǎn);而現(xiàn)在重心,開始變成用戶為王,用戶是企業(yè)最重視的資產(chǎn)。就像微信的真正價值,不在于微信沉淀下來的各種功能,而在于它擁有了10億用戶和關(guān)系鏈,用戶變成企業(yè)最重視的資產(chǎn)和價值。
在今天,以社交電商為代表的商業(yè)和零售的重心及趨勢,從以物為中心,開始慢慢轉(zhuǎn)換到:以人為中心。圍繞人,貨,場的零售重構(gòu),供應(yīng)鏈是重心和壁壘,但前提是:圍繞用戶驅(qū)動和用戶需求的供應(yīng)鏈才是壁壘。
基于此:
1、傳統(tǒng)的B2C電商和商業(yè)模式,會一步步向C2B的電商和商業(yè)模式演變
2、近:品牌和渠道離用戶越來越近。商品和服務(wù)的獲取離用戶越來越近。
a.門店和倉儲離用戶越來越近,越來越下沉。
b.企業(yè)運營和用戶運營,離消費者越來越近。
3、個體意識和精神消費意識覺醒,消費升級和消費分級,這兩個趨勢都會越來越明顯,且長期內(nèi)會同時存在。
社會本質(zhì)上不缺貨,也不缺買東西的渠道,缺的是圍繞用戶終極需求的:品質(zhì)好貨和最懂用戶的渠道。這是消費升級的必然趨勢。
4、品牌和商家流量增長和運營的重心,開始轉(zhuǎn)變。
品牌的用戶增長,不再是重點圍繞傳統(tǒng)的粗放式廣告投放進行拉新轉(zhuǎn)化留存,而是由用戶帶動用戶,由存量引爆增量,基于信任,通過做好老用戶和種子用戶的口碑傳播和社交裂變。
5、中心化還是去中心化? 各種特色化渠道和品牌,在未來會百花齊放。
類似淘寶和京東,美團和滴滴等平臺,本質(zhì)上做的是商品和服務(wù)的分發(fā),是屬于中心化的平臺模式,平臺就是所有規(guī)則和流量的中心。
而以微信群和微信小程序為代表的社交電商這種渠道,代表的是去中心化的模式,各種中小品牌和特色化渠道,可以在微信里自由生長,從垂直品類和人群為切入。
通過微信支付和小程序的結(jié)合,搭建自有社群粉絲渠道和銷售渠道,然后通過社交分享和口碑傳播來快速裂變粉絲,不再完全依賴于傳統(tǒng)中心化電商平臺,這是社交電商之后,迎來的一種去中心化的模式和時代,他們和中心化的平臺模式在未來會并存。
在去中心化趨勢之下,各種具備差異和特色化的品牌和渠道,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百花齊放。
作者: 白樹Shu 來源: 藍社區(qū)
共2頁 上一頁 [1] [2]
社交電商的“買代分離”
妮素集團旗下社交電商平臺“素店”來了
社交電商去中心化工具思維和微信中心化野心
拼少少高調(diào)“撞衫”拼多多 娛樂公司改玩社交電商
張良倫:社交電商規(guī)模體量比新零售還大
搜索更多: 社交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