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商網訊:對許多零售商和供貨商來說,“進場費”早已見怪不怪,可“進場費”從哪兒來?本意是什么?恐怕很少有人說得清。其實“進場費”最初的國際慣例就是,用來支付零售商編程的費用。
東北財經大學嵇明先生2008年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進場費”最早出現(xiàn)在連鎖超市最為發(fā)達的美國。從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連鎖超市開始向供貨商收取“進場費”。因為在當時,供應商想要修改商品信息或者商品數(shù)量,都需要計算機程序員重新編程。而收取的這些“進場費”,就是用來支付零售商用于編程的費用,而后,“進場費”逐漸變成供應商為了取得新產品上架、陳列、銷售權利而向零售商支付的費用。而零售商收取與商品促銷直接相關的廣告費、促銷費等“進場費”逐漸成為一種商業(yè)習慣。
在嵇明的報告中,引用了一個調查數(shù)據:現(xiàn)在在全美范圍內,供應商要為每種新產品支付的“進場費”,已經相當于他們促銷預算的1/3甚至接近1/2。“進場費”已經從正常的電腦編程成本,演變成零售商利潤的一部分。
“進場費”在20世紀90年代隨同家樂福進入中國,之后其他的連鎖超市也陸續(xù)開始向供應商收取一定的進場費。“進場費”在進入我國后,收取的名目和范圍都有所擴大。在中國的“進場費”,往往包括了新品上架費、店慶費、節(jié)目活動的贊助費、促銷廣告費、上架條碼費、損耗補償金、滯銷退貨費等等。(來自:齊魯晚報 記者 韓適南)
衛(wèi)生不達標 濮陽丹尼斯等4家大型超市被查處 續(xù)貸遇阻 四川內江全購超市五店突然齊關門 奢侈品牌香奈兒Chanel 新推“超市風格”手袋 廣州多超市推出“中央廚房” 受街坊追捧 顧客拒絕去超市的N個理由 搜索更多: 超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