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世界環(huán)境日,互聯網科技公司百姓車聯在這一天發(fā)起“萬噸碳減排計劃”公益行動,在該公益行動中,司機將通過綜合培訓的方式,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駕駛習慣,減少駕駛過程中的碳排放。

據了解,萬噸碳減排計劃是基于手機端研發(fā)的AI智能識別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可有效識別并記錄司機在駕車行駛中是否出現急加速、急剎車等行為,通過系統(tǒng)即時反饋諸如急加(減)速等不良駕駛行為,讓司機有針對性的加以改進,培養(yǎng)司機良好的駕駛習慣
活動中,百姓車聯同步制作了培訓視頻用于輔助培訓。相較于以往課本、宣傳冊式的靜態(tài)培訓效果不佳,司機在手機APP端觀看教學后,根據視頻培訓指導,更有效的改善駕駛動作。
視頻化的教學內容并結合APP端給出的即時反饋,司機可以針對自身的駕駛問題進行改進,針對性較強,在“教學-練習-反饋-改進”的良性學習中,逐步培養(yǎng)司機良好的駕駛習慣,最終減少車輛油耗及碳排放量。
研究顯示,綜合培訓將會產生效果明顯,完成宣教和操作訓練的綜合性訓練后,司機加(減)速、空踩油門以及長時間怠速等駕駛行為的頻次明顯降低,其駕車過程中的油耗及碳排放量將會下降10%左右,表現優(yōu)異者甚至可以達到30%。
按照美國的心理學家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分析。其實碳減排、節(jié)能減排的概念廣大的司機都有,但由于沒有科學合理的引導,司機們并沒有將節(jié)能減排的概念轉化為意識和行動。除非人們看到或感受到自己行為所產生的結果,最好是立即產生且可持續(xù)的后果,他們才會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這個行為。
快速滿足感能夠有效改變個人行為,從科學理論出發(fā),百姓車聯在“綜合培訓”中,利用AI技術,實時統(tǒng)計出司機的點滴節(jié)能,將節(jié)能減排的行為量化。
新的展現方式,改變以往單個車輛的碳減排數據難以實時統(tǒng)計的問題,將概念性的碳減排變成動態(tài)可視化,極大提高了司機參與公益的積極性。
“乘用車的普及是大勢所趨,不能為了碳排放去剝奪人們開車出行,但我們能夠通過訓練駕駛技術,讓司機減少碳排放。”該公益行動負責人表示,只有讓減碳、節(jié)能減排的理念深入到生活的點點滴滴,才能讓天更藍、地更綠、空氣更清新。
環(huán)境面前人人有責,為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還這顆藍色星球一點健康,司機可以從身邊的小事情做起,少踩一腳剎車、少給一腳油門。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