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駿
基因港(香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首席科學家
前香港中文大學醫(y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
近幾年,基因港公司作了一款頗受大眾青睞的抗衰老和提升免疫力的產(chǎn)品艾沐茵NMN(煙酰胺單核苷酸)。于是舊雨新知相見時,都咬定我是延年益壽的專家,一定要我交代:人到底可以活多久?長壽有無訣竅? “教學相長”,彼此討論中,積累了不少心得,將之錄此存照。下次朋友聚會,各位也有青春永駐的共同話題了。
康,干,嘉年間舉辦了三次千叟宴, 65歲就有資格作為壽星出席,接受皇帝的祝福。中文里頭有不少高齡的溢美之詞如,朝仗(80歲),耄耋(90歲),期頤(100歲),可見“人生七十古來稀”。也有喜壽 (77歲), 米壽(88歲), 白壽(99歲) 和茶壽 (108歲) 的說法。米字和茶字可分別分拆為八、 十、八 和 廾、 八、十、八; 而白壽則取百字缺一。當年,馮友蘭先生88歲生日,贈金岳霖先生一聯(lián)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自祝兼他祝。年前, 筆者兩老時屆88歲, 我也撰一聯(lián):“且上白米,再奉川茶”。川壽乃我杜撰,其字形似111歲。

乾隆皇帝召集3000老人舉辦千叟宴
人類的壽命在過去七, 、八十年間,從平均不到40歲,增加到70余歲。上世紀40年至50年代,抗生素的善用延長平均壽命20余年。隨后, 生活習慣的改善和醫(yī)學進步 (包括器官移植等) 又貢獻了5-8年。目前方興未艾的癌病治療和精淮療法估計可為大眾再添2-3年的美好光陰。
長壽的理論和實踐眾說紛紜,離定論尚遠。但目前的共識是:Half Nature,Half Nurture,即長壽一半靠祖蔭(父母的基因),其余受制于生活習慣和環(huán)境。囿于技術和倫理,改造人體基因以逹到長壽的想法,目前仍只是“紙上談兵”。因此,長壽須靠日常的注意,筆者在此提出健康的長壽之簡易版,拋磚引玉。概括起來便是:一動一靜,二不要,三要。這些大家應都能理解,人人皆可實行。
一動一靜,動,即堅持運動,運動的好處眾所周知(參見拙文“久坐大害,走為上計”)。 靜是充足睡眠(請參見拙文“睡得好,人難老”)。近一、二年有人甚至鼓吹睡眠經(jīng)濟是未來發(fā)財?shù)凝堥T快捷方式。

二不要:提醒大家:第一:禁煙少酒,煙酒的危害耳熟能詳,毋庸嘖言;第二:不要忽視和輕視小毛小病,忌病諱醫(yī)。對付心血管、三高病等代謝病和癌癥依靠三早:早預防、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
三要:一要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包括a.不偏食,平衡飲食,每天進食比例適當?shù)牡鞍踪|(zhì)、碳水化合物、脂肪。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含糖飲料(詳見拙文:“您吃了嗎?您吃對了嗎?”);二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參見拙文:“心情開朗,人間晴朗”)。三要適當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詳見拙文: “您吃了嗎?您吃對了嗎?”)。

健康的長壽和個人的福祉休戚與共;人類壽命的賡續(xù),則與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息息相關。若非費馬英年早逝,費馬大定理的揭曉肯定不必翹首以待356年。如果假曹雪芹天年若干,“紅樓夢”也無需高鶚續(xù)貂?茖W和技術推動健康的長壽,而健康的長壽亦進一步提升人類知識/技能的積累和傳承,從而加速社會的發(fā)展。所以,健康的長壽不僅對你好對我好,文明社會也很需要。在不遠的將來,大部分人在百歲時依然思維敏捷,身手矯健,應不再被以為是荒誕不經(jīng)的謊言和謠言,而是遙遙領先的預言。“人生一百不稀奇”,則自家幸甚,小家幸甚,大家幸甚,國家幸甚。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