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二季報靚麗業(yè)績未能提振股價
去年7月9日,小米在香港上市,發(fā)行價為17港元,上市一年多以來,與上市前估值550億美元及上市后最高接近550億美元的市值相比,小米的股價幾近腰斬。
值得注意的是,林斌大幅減持的第一日,即小米在8月21日創(chuàng)出階段性高點9.63港元,且當日大跌4.98%,而這個時間也是在小米業(yè)績公布后第一個交易日。股價與財報中增長的業(yè)績數據背道而弛。

小米在8月20日公布業(yè)績,小米集團上半年經調整凈利潤57.16億元,同比增長49.8%。第二季度調整后凈利潤36.4億元,同比增長71.7%。第二季度收入520億元,市場預期535.21億元,去年同期452.36億元。毛利率較去年同期的12.5%增長至14.0%。截至2019年6月30日,公司現金總儲備已經達到人民幣511億元。
從具體業(yè)務來看,小米分部營收主要來自四方面——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品、互聯網服務、境外收入。
截至二季末,小米智能手機營收達320億元,同比增長5.0%,銷量為3210萬部,在全球出貨量排名為第四名,市場占有率增長至9.7%。IoT與生活消費品業(yè)務收入達149億元,同比上漲44%,環(huán)比上漲24.17%;互聯網服務營收為46億元,同比增長15.7%,環(huán)比增長6.98%;其他部分營收14億元,同比增長89.9%,主要在于金融科技服務與有品電商平臺的迅速增長。
綜合來看,小米集團自我定位的“互聯網公司”再次未能于財報數據上得到證明,智能手機收入占比仍是主要部分,達61.6%,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占比28.8%,互聯網服務占比8.8%。核心手機業(yè)務下滑明顯,Canalys數據顯示,小米智能手機在國內市場的表現下滑20%,是手機品牌TOP5中下滑比例最大的。自我定位的互聯網公司業(yè)務卻占比不明顯。業(yè)內人士表示,矛盾的布局與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投資人對小米集團的認可。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上交所和深交所近期同時宣布,就不同投票權架構公司納入港股通條件達成共識并啟動相關規(guī)則修訂。這是將同股不同權的公司納入港股通的關鍵性一步,在規(guī)則障礙掃除之后,未來此類公司的納入就可以步入實施階段,而港股市場上同股不同權的上市公司小米集團和美團點評有望被納入港股通標的范圍。
來源:中國基金報 共2頁 上一頁 [1] [2] 搜索更多: 小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