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的國際化
經過90年代的大肆并購擴張,青島海爾一下子從一家冰箱生產企業(yè),到橫跨幾乎所有的白電門類。收購容易,整合難。一般來說,產品線迅速擴張,都需要一段時間去整合,來梳理產品線,優(yōu)化管理。
不過,青島海爾似乎沒有這個耐心消化這些吞并的“休克魚”,而是快速地開啟了國際化。
1995年,被譽為史上“最長品牌廣告”的動畫片《海爾兄弟》在海爾提出“東方亮了,西方再亮”的戰(zhàn)略一年后開播。海爾兄弟中,哥哥取名琴島,弟弟取名海爾,一方面音譯青島海爾,一方面則為紀念其國際化的第一步——借助引進技術推出四星級冰箱“琴島-利勃海爾”。
除了底褲男孩周游世界,《海爾兄弟》里還有一些有意思的細節(jié)。比如伙伴之一是來自北歐的克魯?shù),伙伴之二是來自英國的詹妮,伙伴之三是參?zhàn)二戰(zhàn)的老兵,有意思的是動畫里面唯獨沒有中國人做主角。
1998年,青島海爾正式開啟國際化發(fā)展戰(zhàn)略,將產品賣到全球。根據(jù)公司規(guī)劃,海爾堅持打海爾品牌出口,并開發(fā)出國際化的知名品牌,創(chuàng)造本土化的名牌,即“創(chuàng)牌”。

因此,青島海爾早期的國際化,以在海外建廠和收購海外工廠為主。
1999年,青島海爾提出國際化的目標是:“三個1/3”,即國內生產國內銷售1/3;國內生產海外銷售1/3;海外建廠海外銷售1/3。
基于上述目標,1999年海爾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建立海爾美國工業(yè)園,用于生產家電產品;2001年,海爾又收購了一家意大利冰箱制造工廠,建立了歐洲生產基地。彼時,中國還沒有加入WTO,赴美設廠或許是為了規(guī)避關稅壁壘。
不過,青島海爾的國際化雖然光鮮靚麗,對公司業(yè)績卻沒有多大幫助。青島海爾本想以建廠作為突破口,打開美國市場,創(chuàng)造全球化品牌。不了該廠卻連續(xù)虧損了9年,更令人尷尬的是,中國2001年加入了WTO,家電出口美國的關稅壁壘不復存在。

或許,正是青島海爾倉促的國際化,拖累了公司業(yè)績增長。在中國加入WTO后,經濟飛速發(fā)展之際,青島海爾卻進入了業(yè)績的瓶頸期。2001年、2002年和2003年,上市公司營收分別為114.44億元、115.53億元和116.88億元;凈利潤分別為6.18億元、3.97億元和3.68億元。
也就是說,2002年和2003年,青島海爾營收增長約在1%左右,幾乎完全停滯,凈利潤不僅沒有增長,反而每況日下,2003年凈利潤僅為2001年6成。
2004年、2005年和2006年,青島海爾又進入增收不增利的階段。這三年營收分別為152.99億元、165.09億元和196.2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3.69億元、2.39億元和3.14億元。即經過了5年的發(fā)展,2006年凈利潤僅為2001年凈利潤的一半。直到2007年,青島海爾凈利潤狀況才逐步回暖。
青島海爾開始國際化的時候,媒體對其評價是“國內市場需求那么大,海爾卻去開拓國際市場,這樣做成本大,風險高。屬于不在國內吃肉,卻到國外去啃骨頭。”青島海爾的財務數(shù)據(jù)顯示,上市公司“早熟”的國際化之路,卻令自身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都迷失了。在中國加入WTO后,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國內經濟增長、海外出口都處于黃金時代,而青島海爾卻在停滯不前甚至倒退。 共3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搜索更多: 海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