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下午,廣州帽峰山。
一向安靜的樂百氏水廠這些天忽然變得熱鬧,保安神色緊張地盤問每一個想要接近廠區(qū)的人。盡管“中國達能飲料”六個藍色大字依舊被掛在顯眼的位置,但在全國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系統(tǒng)中,樂百氏(廣東)飲用水有限公司的控股股東在10月23日就已變更為盈投控股有限公司(下文稱“盈投控股”)。
達能媒體事務負責人王慧穎向時代周報記者確認,“近期我們與盈投控股達成協(xié)議,樂百氏品牌,6家位于廣州、北京、天津、成都、重慶和中山的樂百氏工廠,以及從事樂百氏品牌業(yè)務的員工,將整體轉移到盈投控股旗下”。
有媒體報道稱,由于在公司公布的方案中沒有賠償員工工齡,部分樂百氏廣州水廠的員工選擇停工。在場的工作人員拒絕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如今水廠是否已經(jīng)復工的信息。
王慧穎則向記者表示,達能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切實保障每一位員工的合法利益,同時公司對所有留在樂百氏的員工設置了額外的激勵獎金。而對于廣州水廠停工的事情,對方則回應稱,由于個別工廠的部分員工對交易不滿,出現(xiàn)怠工的行為,影響了正常生產(chǎn),公司正在當?shù)卣嚓P部門的指導下,積極與員工進行溝通,希望盡快解決問題。
從一開始與娃哈哈并駕齊驅(qū)的“飲料雙雄”,到如今難逃被剝離的命運,樂百氏用不到20年的時間講述了一個“泯然眾人矣”的故事。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飲料行業(yè)研究員朱丹蓬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也許對于樂百氏來說,離開了達能反而會有更多的上升空間,但若想恢復昔日的榮光,可能性并不大。
賣掉樂百氏
1989年,何伯權等人創(chuàng)立了樂百氏,不到5年時間,樂百氏就成為全國乳酸奶的第一品牌,一時間風光無限。然而,自1998年以后,樂百氏的業(yè)績一直在十幾億元徘徊,宗慶后卻帶領娃哈哈連續(xù)10年成為中國飲料行業(yè)的老大。當時,何伯權在反思樂百氏與娃哈哈之間差距時曾表示,(這種差異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娃哈哈與達能的合作:在達能的幫助下,娃哈哈的資金較為充裕,在開疆拓土的過程中自然得心應手。
也許是達能與娃哈哈在合作前期的“蜜月”讓何伯權對達能做好樂百氏有了一定的信心,何伯權在后來談起賣掉樂百氏的原因時曾表示,創(chuàng)業(yè)10年讓他已經(jīng)沒有了激情,“很難再走上另一個高峰了”;此外“企業(yè)大了之后面臨的是規(guī)范化,國內(nèi)企業(yè)和企業(yè)家在這方面當時是很欠缺的,所以不如交給成熟的管理公司”。
2000年3月,達能收購了樂百氏92%的股權。與樂百氏不同的是,娃哈哈與達能的合作采取的是與達能成立合資子公司的形式,宗慶后自始至終都拒絕達能“染指”娃哈哈集團的股份;而在與樂百氏的合作中,達能從一開始就占據(jù)了絕對控制地位,這也為樂百氏后來的遭遇埋下伏筆。
據(jù)悉在兩者合作之初,何伯權曾在內(nèi)部表示,“雙方共同組建的樂百氏(廣東)食品飲料有限公司由達能控股,但達能并不派員參與管理。樂百氏仍擁有商標權、管理權、產(chǎn)品及市場開拓權”。但由于從合作之初,何伯權等人就喪失了對樂百氏的控制權,不久之后,何伯權等五名元老集體辭職。
在何伯權出走后,達能一直都未找到合適的繼任者,樂百氏總裁之位也變動頻頻:從2001年到2006年,樂百氏在5年的時間里迎來了4位總裁,高層頻頻變動,中層與基層也未能幸免。2006年,由于業(yè)績持續(xù)低迷等原因,達能在樂百氏大裁員,此時在當時引起極大震動,一位不愿具名的業(yè)內(nèi)人士曾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高層變動頻繁對企業(yè)的傷害是很大的,“這樣會走很多冤枉路”。
幾名業(yè)內(nèi)人士均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達能控股之后,兩個團隊之間的融合問題一直沒有解決。此前何伯權等人都是親自與客戶談業(yè)務,但達能派出的職業(yè)經(jīng)理人可能會更信任廣告公司與咨詢機構,這種差異也將樂百氏拖入虧損的深淵。有媒體報道稱,2005年樂百氏虧損1.57億元。 共2頁 [1] [2] 下一頁 達能中國再“瘦身” 樂百氏“重回”本土品牌 達能中國再度“瘦身” 繼多美滋后出售樂百氏 達能中國再次甩賣資產(chǎn) 拋售樂百氏 達能集團確認整體剝離樂百氏 曾稱收購犯下錯誤 “野心家”達能中國市場變招 接連出售多美滋樂百氏謀輕資產(chǎn)運營 搜索更多: 樂百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