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安寧權的出現,是互聯(lián)網經濟技術發(fā)展下的一個注腳。當然,未來仍需要慢慢補充和細化其中的規(guī)定。”許浩說。
公眾需提高法律維權意識
再強大的法律武器,只有被受害者拿在手中方能發(fā)揮出威力。如果人們對自己的生活安寧權不夠重視、對相應的侵權行為無動于衷、對看到的侵權現象“逆來順受”,那么線上線下的安寧也只會是一種幻想。
“這就必須要談及公眾的生活安寧權維權意識。”許浩說,“我們首先要了解生活安寧權的概念意義,也要了解侵權的界定。既不能無故舉報,也不能選擇無視。”
他舉例說,如果你的鄰居某一天說話聲音很大打擾到你休息,你可以先登門說明情由,要求其降低音量。如果對方不接受你的要求且繼續(xù)給你帶來干擾,便可以報警,并依法要求相應的損失賠償;再比如,某電商向你發(fā)送促銷短信且不提供退訂方式,可以先聯(lián)系商家詢問退訂推送短信的方式,如果商家拒絕提供,則可以按規(guī)定走法律程序。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私人生活安寧權的內涵和外延都發(fā)生了變化。比如在侵權主體上,自然人、社會組織、企業(yè)甚至是政府部門都有可能成為隱私權的侵權主體。在侵權方式上也呈現多元化。人工智能設備對私人生活安寧的侵犯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無處不在的攝像頭,逐漸推廣的人臉識別等。越來越擬人化的人工智能,終將毫無違和感地融入公眾的私人生活,同時也會‘潤物細無聲’地侵犯私人生活的安寧,這些都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許浩說。
“我們的生活安寧與否,取決于相關政策規(guī)定的完善與否,更取決于我們自身的自我保護意識。未來10年,中國公民的法律意識、維權意識將會越來越強,要求受到人格尊重和做人尊嚴的意識也會越來越強,我們的整體生活環(huán)境都會變得越來越安寧。”許浩說。
相關鏈接
噪音、狗叫、廣場舞擾民都算侵犯安寧權
私人生活安寧,不僅是個人幸福生活的起點,也是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基石。尊重和保護他人隱私,讓每個社會成員都擁有安寧的私人生活,是和諧社會應有之義。
生活安寧權的適用情景既涵蓋線上的虛擬社區(qū),更包括線下的現實社會。比如噪音、狗叫、廣場舞等擾民行為,除了報警,還可依據民法典安寧權的規(guī)定訴請法院,要求判決侵權方承擔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害在內的法律責任。
此外,安寧權還會給社會公眾人物更多隱私空間。藝人、網紅等屬于公眾人物,其隱私權、肖像權、安寧生活權理應被尊重。而“安寧”入法后,狗仔隊跟蹤、偷拍事件將會大大減少。
來源:科技日報 操秀英 共2頁 上一頁 [1] [2]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