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閑暇時間在口碑APP選購甜點,預約到店時間自提,如果你不是“選擇困難癥”,完成這一操作可能只需要30秒。下班路上到預點單提貨柜即取即走,因為是24小時營業(yè),加班也不用擔心。
有了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等技術手段賦能,商業(yè)模式有了更多的表現(xiàn)形式。從無人店、無人貨架到智能貨柜的發(fā)展,讓消費者享受到了更多便利。
零售場景的迭代
亞馬遜在2016年底展示了無人便利店的概念之后,歷經一年調整,今年1月在美國西雅圖開設了第一家AmazonGo。據(jù)悉,第二家店也將于2018年秋季營業(yè)。
2017年,無人便利店在我國大量涌現(xiàn)。去年7月,阿里巴巴無人店“淘咖啡”快閃杭州,此后越來越多的企業(yè)在“無人”上大做文章,人臉識別、RFID(無線射頻技術)被廣泛應用于便利店領域。

從無人店、無人貨架到智能貨柜的發(fā)展,讓消費者享受到了更多便利。 王小月 攝
而基于這種場景的誘惑,無論是無人還是智能便利店,消費者本著好奇心理,即便是買一瓶水也要去體驗一番。
然而,僅一年時間,被資本青睞的無人店就經歷了從去年的“高熱”到降溫的過程,隨之,應用于辦公室封閉場景的無人貨架也經歷了大起大伏。
不止是傳統(tǒng)零售企業(yè),互聯(lián)網企業(yè)也來分一杯羹,大量鋪設點位,同質化競爭,高貨損率……最終結果是,當下,一些小玩家掉隊,不得已退出無人貨架市場。
隨著線上流量見底,獲客成本越來越高,從線下獲取流量成為眾多企業(yè)心照不宣的做法,轉而從辦公室領域延伸到更為廣闊的社區(qū)。
北京商業(yè)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對《中國消費者報》表示,商業(yè)運營中人的成本越來越高,而科技手段的成本逐漸在降低,因此用科技手段減少人力,豐富商業(yè)銷售的平臺,必然是探索的方向。
商業(yè)布點減少盲目
經歷了一年的井噴式發(fā)展,無人貨架逐漸淡出,無人店大多成為成熟企業(yè)的概念展示店。
面對新的市場環(huán)境,一些有店面作為支撐的企業(yè)轉而投入智能貨柜領域,這一做法大大減少了貨損問題。
很明顯,智能貨柜成本要大大高于沒有太多技術含量的貨架,成本的增加讓企業(yè)選擇點位時也更加慎重,布設智能貨柜少了些盲目。
目前看來,智能貨柜不局限于日用標品及鮮食類,逐漸向全品類擴展。此舉也反映出傳統(tǒng)企業(yè)力圖進行年輕化的改造,改變刻板印象。
今年5月,屈臣氏在香港開了一家名叫 CKC18的無人概念店,面積約 2415平方米,除了擴展一般屈臣氏零售店里的美妝、日用、零食飲料等商品外,這家店還增售了電子產品、各種酒類以及全球各地食品,以及快速無人支付、VR試妝等服務。
而這僅僅是概念店。

一部手機,一個二維碼就可以在智慧門店完成選購、結賬。王小月 攝
日前,味多美攜手支付寶口碑平臺打造首家“無人智慧面包坊”在北京朝陽門商圈開業(yè),智能貨柜24小時營業(yè),可掃碼開門、首次購物需開通免密支付、取貨關門后商品自動結算扣費等。
消費者在店內購買商品可以自助結賬和打包,將選好的產品拿到自助收銀臺,進行人工智能圖像識別形成商品訂單,再在手機上使用支付寶支付,整個過程可以實現(xiàn)全程自助,無須像在傳統(tǒng)門店一樣排隊等結賬。
除此之外,面包新語首家烘焙智慧門店也在上海落地,一部手機,一個二維碼便可完成選購、結賬等一系列活動,整個購物流程最快不足30秒。
不難看出,智能貨柜等的出現(xiàn),豐富了消費網點渠道和途徑。
賴陽說,目前的“無人店”分兩種。一種是短期內進行技術的嘗試,不是為了廣泛盈利,而是探索性的店。很明顯,諸如屈臣氏、味多美此類在全國擁有大量連鎖店,并進行嘗試的店鋪屬于前者。“還有一些店靠燒錢維持,難以盈利,維持下去成本很高,未來還會有一些店經營不下去。”
賴陽分析認為,“技術升級和成本降低,為無人技術發(fā)展和商業(yè)探索提供了條件,而且由于人工成本上升,也有了充分的必要性。一些不適合開店的、有消費需求的地方,也可以通過無人技術進行有密度的商業(yè)布點。”
智能貨柜的進階
在技術的賦能下,目前無人貨架領域的主要玩家均已進入智能貨柜迭代過程中。
此前,市場上主流設備根據(jù)技術解決方案不同分為四類,分別采用RFID標簽、純重力感應技術和視覺識別技術,以及機械式自動售貨機。
智能貨柜應用于越來越多的場景和不同領域。而社區(qū)蔬菜冷柜也對貨柜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保證柜子的溫度實現(xiàn)蔬果的保鮮。
《中國消費者報》先后走訪了北京紫竹院街道鋪設智能蔬菜柜的兩個小區(qū)。
經了解,只有充值不少于50元,才可以掃碼看到商品相關信息并購買,名為“蔬心食客”的智能菜柜使用的是“減量稱重”的方法,當顧客拿走一定重量的貨品后,菜柜會自動用減少的重量,乘以菜柜上顯示的單價,算出具體的價格,再通過手機軟件自動扣費。
不過,《中國消費者報》在實際體驗中發(fā)現(xiàn),充值后,有些菜柜反應并不太靈敏,多次掃碼菜柜才自動彈出,關門結算后,雖然沒有購物,但手機“我的訂單”頁面顯示扣費0.12元。
令人不解的是,用微信掃碼充值時默認微信支付,但退款時卻不能原路返回。需選擇銀行卡或支付寶退款,并且要填寫手機號、姓名等信息。同時,退款速度慢,直到三天后才由一個支付寶個人賬戶退款。

智能蔬菜柜在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的小區(qū)乏人問津。 王小月 攝
由于距離小區(qū)100多米就有菜市場,雖然智能蔬菜柜已經入駐小區(qū)半年之久,但被詢問的居民均表示沒有使用過智能菜柜。一位老人稱,自己的女兒買過,但價格要比市場貴。
據(jù)了解,該菜柜每天會有工作人員前來補貨,商品種類基本齊全。
而其中一個小細節(jié)讓人頗感尷尬,由于菜柜的玻璃上附著了水汽,一些商品的新鮮度必須要通過掃碼打開柜門后,才能看清。
供應鏈決定智能貨柜走多遠
不得不說,智能蔬菜柜的出現(xiàn),方便了居民少量購買果蔬的需求。但對于周邊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的小區(qū)而言,真的能有那么多居民為之買單嗎?能否實現(xiàn)盈利?
“社區(qū)的貨柜比雇人成本要低很多,但是維系運營配送體系、維護設備的穩(wěn)定運行、維護人員成本不能忽略不計,智能貨柜對供應鏈體系的升級、整個網點密度和收益測算是有一定要求的,盈利沒那么簡單。”賴陽認為,現(xiàn)在大量應用無人技術的店鋪,達不到足夠的供應鏈支撐體系,運營成本高于收益,很多項目是為了吸引投資人的注意和認同。
他舉例說,有些場景不需要人臉識別和RFID,但不少人認為RFID比掃磁條高端,為了提高技術含量還是去使用,久而久之,導致企業(yè)難以收回投資,難以為繼。
智能貨柜能否獲得長足發(fā)展,涉及到供應鏈的問題,從便利蜂、猩便利的發(fā)展不難看出,有便利店提供支撐作為前置倉,并在周邊鋪設智能貨柜,維護成本會降低,但為了概念而概念,到處設點,需要專門的車輛配貨及配送人員,成本則會大大提高。
“良性的運營能為消費者帶來便利,最終技術手段的應用和普及是主流方向,現(xiàn)在有資本過度的泡沫。”賴陽預測,未來大多數(shù)企業(yè)會倒閉,剩下一部分企業(yè)水到渠成的時候會大量布點,這是一種自然的延伸。長遠來看,“無人”必然是對實體商業(yè)發(fā)展有大量的補充。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中國消費網 王小月
600SKU智能貨柜,一個柜子解決零售剛需
智能+高效,奇點魔柜詮釋智能貨柜新“C位”!
每日優(yōu)鮮便利購李漾:智能貨柜將開啟無人零售2.0時代
智能貨柜背后的陰謀:跨界才是真正意圖
無人貨架才下風口 智能貨柜前景究竟幾何?
搜索更多: 智能貨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