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著共享經濟的熱度,頂著“老公寄存屋”的噱頭,最近在杭州商場里出現(xiàn)的“共享空間”引來了不少人的關注。所謂的“共享空間”,其實就是一個集裝箱模樣的移動小屋,不大的空間里可以上網(wǎng)、看電視、小憩等,按時收費,最多可以同時容納四個人。這種小屋也被視作附加了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傳統(tǒng)休息區(qū)升級版。
事實上,最近這兩三年,實體店搶占新聞頭條,絕大部分都是拜新技術帶來的新體驗所賜,像是AR試衣間、智能導購及停車、線上線下同價、商品會員數(shù)字化等等。這次的“共享空間”有著相似的邏輯,甚至技術含量還更低。從這個角度來看,現(xiàn)在被熱捧的“新零售”概念幾乎就等同于“互聯(lián)網(wǎng)+零售”的概念。
被五花八門的新技術、新玩法、新體驗弄得眼花繚亂之后,最怕的就是喧賓奪主,進而偏離問題的本質,所以前幾天我在看到一篇關于德國新零售實踐的文章時,還真的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文中這家名叫“Original Unverpackt”的超市,“新”的地方在于它是德國第一家零包裝超市——不僅賣得都是有機商品,而且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包裝,取而代之的是蔬菜攤貨和散賣的自取式貨架。顧客購物必須自帶包裝袋、打包器皿或是向超市租借可回收購物袋?吹竭@里,你是不是覺得有點兒似曾相識?如果十年前出臺的“限塑令”不是慢慢變得形同虛設,大概國內的超市、賣場應該也會有一些演變成類似的模樣。而與之相仿的零包裝超市其實在世界各地都有。
經常會有人說:“凡是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我覺得這句話放在零售行業(yè)同樣適用。只要商家肯花錢、肯投入,種種在新技術加持之下的新零售體驗其實都不難實現(xiàn),很容易模仿、復制,難的反而是如何引導消費者在消費升級的過程中同步升級消費理念、業(yè)態(tài)模式,進而契合、趨同于更高層次的價值觀。
零售真的無所謂“新舊”:無論在什么時代,“舊零售”都要懂得與時俱進,將新的科技手段為我所用;“新零售”也都無法脫離固有的商業(yè)邏輯,終是萬變不離其宗?萍、互動、綠色、高效、有趣……貼上了各式各樣不同的標簽,披上了不同的外衣,商業(yè)零售的本質都是讓我們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來源:杭州日報 作者:涂玥
繼無界零售后 京東再造“物流朋友圈”暗懟菜鳥 美國服飾電商Everlane即將踏足實體零售 2017,互聯(lián)網(wǎng)人猛扎線下的一年 傳統(tǒng)零售凍土松動 零售周報:金鷹戰(zhàn)略簽約7-11 傳騰訊入股超級物種 阿里私有化大潤發(fā)六大猜想 2018零售格局面臨巨變 搜索更多: 零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