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漸進尾聲,武漢不少中小學生從境外游學歸來。長江日報記者探訪武漢多家游學機構和近20名游學歸來的中小學生發(fā)現(xiàn),日益火爆的游學,有些只是在名校門口拍了合影照,有些甚至就是一個孩子旅游團。(8月18日長江日報)
隨著家長對教育的日益重視和對教育競爭的焦慮加劇,游學正逐漸成為經濟條件較好家庭的暑假“標配”。但是,海外游學對孩子自身能起到什么樣的補充作用,這些作用就能不能從其它渠道獲得,很多家長都糊里糊涂,一些游學項目的機構有的也不懂,或有的裝不懂。結果是上萬元或幾萬元的游學費用,在一周或兩周的海外游中打了水漂。家長和孩子得到的不過是一場虛假的快感。
絕大部分的海外游中,游學項目大同小異,基本上是公園、校園、博物館、海邊,反正是不花錢或花錢很少的地方。由于游學日程安排緊湊,便多是走馬觀花。至于家長最看重的深度體驗,也往往不過是忽悠,更多的是國內游學機構與國外一些民間機構的共同“演出”。
那么家長自認為的收獲怎樣呢?“兒子回來后,向父母展示了一張張在名牌大學門口的合影照,但對學校的歷史和特色卻語焉不詳。”一位家長說。“孩子回來跟我們講的全是在海洋公園、迪士尼樂園、維多利亞港等景點的經歷。關于領袖能力的活動,她也說不清楚。”另一位家長說。記者采訪了17名有游學經歷的中小學生,其中5人的游學與旅游差別不大,他們在香港、新加坡或者美國的著名景點時間占了游學日程的八成以上。
而央視一項過于海外游學的調查,家長的反映也差不多。各種戶外拓展、皇家禮儀,跟別人合住一個十幾平米的宿舍,家長朱女士贊成這種“接地氣”的“吃苦”。而諸如安靜吃飯、文明如廁等各種細節(jié),讓朱女士認為是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難道這樣的“接地氣”的“吃苦”在國內就是低檔次?安靜吃飯、文明如廁難道國外的更有光環(huán)?說白了,不過是家長們花錢買一次虛假的快感。至于游學的孩子呢?“我去了10所名牌大學!”“我花了8萬元”,不過是一場暑假炫耀。
這并不是否認海外游學對孩子沒有一點有益的作用。關鍵的問題是海外游學機構缺乏相應的資質規(guī)范,很少能根據幾類學生自身的需求進行針對性的規(guī)劃,而海外游豐厚的利潤又使得市場競爭更加混亂,一些家長的虛榮又助長了這種混亂。于是,本來可以加個雞腿的海外游,成了一地雞毛。
如何規(guī)范海外游,讓家長把錢花在刀刃上,讓孩子們真正有缺此不可的收獲,教育主管部門應作為一項新工作納入監(jiān)管視野。
來源:東方網 作者:丁慎毅
一封舉報信折射高校游學亂局 一封舉報信折射高校游學亂局:沒有行業(yè)標準 清華女碩士海外游學遇糾紛 2.5萬元換來“流落街頭” 港媒:300億元游學市場 中國虎爸虎媽的新戰(zhàn)場 貼上“游學”標簽價格就翻幾倍 搜索更多: 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