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德國的品牌——(英文名:Bestcare)為什么卻用英文單詞命名自己的產(chǎn)品?并宣稱產(chǎn)品中有一種以“生物原生質”促成皮膚愈合的物質,但實踐證明,在生化學上以“生物原生質”促成皮膚愈合的物質是不存在的。日前,中消協(xié)原副秘書長武高漢在做客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時表示:“一些化妝品‘洋品牌’慣用一些高科技的名詞,杜撰出一些讓你聽不懂的話來進行虛假廣告宣傳,靠騙人來生存。”
“中國打假第一人”王海向記者展示虛假“洋品牌”碧斯 王海供圖/中經(jīng)網(wǎng)發(fā)
如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越來越多的愛美人士,尤其是女士們,可謂不惜重金地購買化妝品,甚至樂此不疲地追求國外的大品牌化妝品。但在化妝品領域當中,世界級的一些化妝品牌汞超標、以次充好、包括消費者高價買回假貨等現(xiàn)象頻頻出現(xiàn),面對這些情況,我們消費者該如何看待?遭遇消費陷阱后,消費者又該如何維權?武高漢認為,“廣告的大量投入,使它們的售價不同。”一個產(chǎn)品賣1塊錢,另一個賣100塊錢,大家會認為賣一百塊錢的一定好,但是它好多少,比如說它的使用效果是不是1塊錢的100倍,恐怕不是。我們不禁要問,它們中間為什么差了這么多的錢?
中消協(xié)原副秘書長武高漢做客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中經(jīng)網(wǎng)/發(fā)
受長期廣告“單面性訴求”的影響,給消費者帶來誤導,讓人感覺到化妝品甚至比藥還靈。據(jù)了解,在化妝品的分類里確實有一種化妝品叫“藥妝”,但它還是化妝品,它不是藥。“不可否認很多產(chǎn)品的廣告宣傳具有單面性,只說好的一面,不說不好的一面。尤其是在化妝品領域。不但如此,而且用很多諸如“膠原蛋白”等高科技的名詞,“水潤360度水動力”、“雙效精華”等對消費者極具迷惑力的詞來進行廣告宣傳,而在遇到糾紛時,消費者以此來舉報和投訴就很困難。
因為這些廣告對產(chǎn)品的描述沒有用那些特別直白的,可以檢驗出效果來的詞,而用了一些所謂的科學名詞,讓你感到非常玄乎。武高漢如是說,“消費者不僅受害時一定要投訴,而且知情也要舉報,維權要找法律,真正做到這樣的社會氛圍,假冒偽劣就會越來越少。”
對此,武高漢通過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進一步解釋稱,消費者維權有五條途徑:一、找經(jīng)營者和解;二、找消協(xié)投訴;三、找有關行政部門申訴;四、找仲裁機構仲裁;五、找人民法院來訴訟。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與此同時,要真正減少虛假廣告坑害消費者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武高漢認為,法律制度需進一步完善,輿論監(jiān)督要有力,消費者面對侵權要團結起來"集體維權",明星參演廣告也要講究原則和責任。 德國品牌化妝品碧斯涉嫌炒作概念 迷惑消費者 德國碧斯被指假洋品牌 搜索更多: 碧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