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3月14日,渤海銀行和天津信托拋出轉讓方案,稱3月9日收到某企業(yè)收購意向書,愿以每股5元的價格收購信托股東手中的股權。對此,多位受益人表示“不合情理”,進而質疑渤海銀行在申報第二次增資擴股的材料時,是否上報天津信托。轉讓其實是含配股權的轉讓,受讓方其實還獲得“10配7”的配股權,表面出價5元,但實際是3.35元/股。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理由和信心堅持到最后。
原本站在維護“同股同權”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近200位渤海銀行信托股東中,有124位選擇了放棄。而另外60多人,則表態(tài)繼續(xù)堅守。
然而,“放棄”并不意味著落袋為安,“堅守”的未來之路更加崎嶇。
游戲才剛剛開始。
進退兩難小股東內部分裂
5月4日,《渤海銀行股權轉讓規(guī)則及程序》表決意見結果終于浮出水面,天津信托表示:截至通告中規(guī)定的表決意見提交截止時間,共收到表決意見原件186份。
其中124份表決票“同意”上述規(guī)則,信托資金合計56356萬元,共收回“不同意”表決票62份,信托資金合計24616萬元。另有14份信托合同的委托人/受益人未提交表決意見,信托資金合計4028萬元。
也就是說,近7成信托股東接受了擬以5元/股的價格將手中所持渤海銀行股權進行轉讓的方案。而“不同意”的62人,其股權繼續(xù)由天津信托代持,但不能夠配股。
這不是一份簡單的表決意見書,渤海銀行今年配股方案所引發(fā)的股東糾紛此前已經僵持了2個多月,期間無論是渤海銀行董秘孫利國親自出面還是天津信托專門成立的協(xié)調小組,都沒有就此事達成多方共識的最終解決方案,爭端一觸即發(fā)。
事情還得從去年8月份說起。
為了進一步滿足資本充足率的要求,渤海銀行2010年股東大會通過新一輪增資擴股方案。決定于2011年第一季度以總股本85億股為基數,向包括天津信托在內的七方股東再次按照10配7的比例增資擴股,每股價格1元,募資59.5億。
而這一計劃卻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朝令夕改,2011年3月1日,渤海銀行致函天津信托稱:“現根據國家有關部門文件,貴公司不參與我行本次增資擴股工作,請貴公司據此做好此次增資繳款的善后工作”。天津信托隨即發(fā)布通告,稱2010年10月提交的《渤海銀行股權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認購承諾書》失效,受益人要么選擇將由信托代持的股權以每股5元的起拍價對外拍賣,或者繼續(xù)由信托代持,但是不能參加配股。
突然變卦的配股方案遭到了200位信托股東的強烈不滿,在過去的2個月中,他們也曾一致反對,堅持表達自身“同股同權”的訴求。但隨著時間推移,有關配股的維權活動陷入“拉鋸戰(zhàn)”,效果并不明顯,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顯然喪失了信心,200人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開始出現分化,124位信托股東無奈中接受了拍賣退出。
堅守6年,如今渤海銀行上市漸近,同股同權的要求也實屬合理,為什么他們選擇放棄?
“能怎么辦,我們這些小股東顯然是弱勢群體,能有多少話語權,不是沒有爭取過,兩個多月了,有什么結果呢?不論是與‘監(jiān)管意見’還是與渤海銀行對抗,我們都很難有勝算。”一位同意轉讓股權的信托股東無奈的對理財周報記者表示“與其最后鬧到撕破臉,不如盡早脫身,賺多少算多少了,錢總是套在里面也不是辦法。”
另一位同樣選擇妥協(xié)的股東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我們當初是幾人合伙投資的,我其實是想堅持要求配股,但是大多數合伙人經過再三斟酌還是選擇了放棄,大家也不想退出,我們都看好渤海銀行的。”
渤海銀行上市的尷尬棋局
盡管有124位股東選擇了轉讓手中的股份,他們的心里多少都有著不甘以及對渤海銀行此番做法的不滿。而不同意轉讓股權的股東們更是誓言將維護同股同權的“戰(zhàn)斗”堅持到底。
可將時間倒回至6年前,渤海銀行剛剛成立伊始,近200位自然人通過信托計劃間接持股渤海銀行,曾被認為是該行兩項重大金融創(chuàng)新之一,另一項是在發(fā)起設立階段就引入境外戰(zhàn)略投資者渣打銀行。
彼時,相信無論是信托股東還是渤海銀行都是樂見這種合作的,大家也有著共同的愿景,那就是渤海銀行做大做強,登陸資本市場。
如今為什么“反目成仇”?
幾位信托股東提及此事情緒激動:“現在剝奪我們的配股權,其實就是渤海銀行清理門戶的第一步。渤海銀行成立階段,我們砸鍋賣鐵的支持他發(fā)展,先是通過信托計劃投資,再是積極參加了第一次增資擴股,銀行發(fā)展初期幾年沒有辦法給予股東分紅回報,這些我們都理解并且接受了,現在渤海銀行長大了,要上市了,就要把我們一腳踢開,這我們絕對不同意。我們當初投資看好的就是長期收益。”
據了解,作為全國性股份制商業(yè)銀行,渤海銀行2005年正式成立,經過6年的發(fā)展,渤海銀行已將力爭早日登陸資本市場,列入了其制定的“第二個五年發(fā)展戰(zhàn)略規(guī)劃”并已經將上市列為最重要的戰(zhàn)略目標,該行董事長劉寶鳳也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提到渤海銀行的上市愿景。
理財周報 冀欣
核心提示:3月14日,渤海銀行和天津信托拋出轉讓方案,稱3月9日收到某企業(yè)收購意向書,愿以每股5元的價格收購信托股東手中的股權。對此,多位受益人表示“不合情理”,進而質疑渤海銀行在申報第二次增資擴股的材料時,是否上報天津信托。轉讓其實是含配股權的轉讓,受讓方其實還獲得“10配7”的配股權,表面出價5元,但實際是3.35元/股。
然而,銀行要上市,處理信托股東就是沒有辦法避開的尷尬問題。按照批IPO審批的慣例,公司上市前存在的信托計劃持股部分必須進行清理,否則不予放行。
信托股東心里都明白,這就是渤海銀行與他們產生糾紛的根本原因,這次的配股權糾紛只是一個開始。
然而這一說法,并沒有得到渤海銀行方面的認可。該行副行長、董秘孫利國在與信托股東的溝通會上堅持表示,渤海銀行并沒有這樣的意圖,很希望配股能夠順利進行,只是監(jiān)管層不予批準,渤海銀行自身不了解原因也覺得很遺憾。
孫利國稱,“我可以負責任的說,渤海銀行目前的盈利性還達不到上市銀行標準,在2015年之前,都沒有太大上市的把握,距離上市要求還相差很遠。渤海銀行自身并沒有清理信托股東的要求,目前也沒有這樣的打算。”
對于渤海銀行委屈的表態(tài),信托股東們欲言還休:“有的事不用說太多。”
渤海銀行2010年年報顯示,截至期末該行資產總額為2650.86億元,比該年年初增長125.57%。實現稅后凈利潤7.78億元,比2009年增長203.31%,資本充足率為10.79%。
亮麗的財報數據讓小股東對渤海銀行的上市征程很有信心,這也意味著,與渤海銀行的更大矛盾,將在不久的將來被瞬時引爆。
5元轉讓價格的背后玄機
在與十多位剛剛簽署“不同意”的渤海銀行信托股東進行交流后,理財周報記者注意到,雖然大部分信托股東拒絕出讓股權的原因,都是看好渤海銀行長期的發(fā)展,特別是上市之后可以帶來的巨大收益,希望可以“走到最后一步”。但也有不少股東,雖然接受中途退出,但是對于此次的轉讓方案有著頗多擔憂,因而最后選擇了堅守。
3月14日,渤海銀行和天津信托拋出轉讓方案,稱3月9日收到某企業(yè)收購意向書,愿以每股5元的價格收購信托股東手中的股權。
首先,轉讓價格是一個關鍵的核心。
一位來自天津的投資人算了一筆賬,根據天津信托通告,這次轉讓其實是含配股權的轉讓,受讓方其實還獲得了信托股東“10配7”的配股權,因此表面出價5元,實際的出資成本是3.35元/股。
“在轉讓前我們無法參與配股,以5元/股轉讓,我們的實際所得其實是3.35元/股,6年3倍收益,這不是成功的投資,拍賣價要到7.8元,我們的實際所得才是5元/股。”
另外,《渤海銀行股權轉讓規(guī)則及程序》提及,此次股權轉讓發(fā)生的相關稅費由信托持有人承擔,上述人士透露,“之前有人為此咨詢過天津信托的工作人員,得到的答復是最終的費用可能會達到10%,這樣就導致5元/股的價格被繼續(xù)攤薄。”
更值得注意的是流拍的風險。
信托股東趙先生表示,不是沒有這樣的可能性,監(jiān)管層對于持股商業(yè)銀行的企業(yè)在資本金和經營業(yè)績等方面要求很高,要接手同意轉讓股東手中的股權,意向企業(yè)起碼要拿出幾十億元,誰具備這樣的實力?
而一旦出現流拍,根據相關規(guī)定,第二次起拍價格需在第一次價格的基礎上下浮30%,彼時轉讓價格可能遠低于5元每股,這樣同意轉讓的股東恐怕很難真的“落袋為安”。
對于通告中所提及的“某企業(yè)”具體情況,天津信托稱不能夠披露。
而渤海銀行董秘孫利國在此前的交流會上坦言,目前有五六家企業(yè)對渤海銀行股權有興趣,但不是所有想買的人都能買,因為監(jiān)管機構對入股商業(yè)銀行有嚴格的條件。所以,真正合格的投資者不多。而且,監(jiān)管機構要求,實業(yè)企業(yè)只能控股一家銀行,參股不能超過2家。所以,有好的企業(yè)想投資我們,卻已經投資了其他銀行,這樣也不行。
各種不確定風險讓62人決定繼續(xù)“戰(zhàn)斗”,14人觀望,前途未卜。
多方博弈,結局撲朔迷離
這場演出表面上因配股引發(fā)的股東與渤海銀行的糾紛博弈,目前只是剛剛開局。
因為參與方較多,又各具出發(fā)點,這個精彩的故事后面將如何發(fā)展,又將如何結局,變得撲朔迷離。
到底是誰擋住了信托股東配股,到現在仍然不得而知。
渤海銀行不斷表達它的委屈,部分受益人也多次前往天津銀監(jiān)局希望了解審批未通過的具體原因,暫未得到回復。
令人生疑的是,天津信托用投影方式向受益人展示了銀監(jiān)會《關于渤海銀行增加注冊資本方案的批復》,只提及同意6家股東參與配股,對信托股東只字未提。
對此,多位受益人表示“不合情理”,進而質疑渤海銀行在申報第二次增資擴股的材料時,是否上報天津信托。
對此,渤海銀行董秘堅決否認,“瞞報的事情借我們一個膽我們也不敢做”。
理財周報 冀欣
核心提示:3月14日,渤海銀行和天津信托拋出轉讓方案,稱3月9日收到某企業(yè)收購意向書,愿以每股5元的價格收購信托股東手中的股權。對此,多位受益人表示“不合情理”,進而質疑渤海銀行在申報第二次增資擴股的材料時,是否上報天津信托。轉讓其實是含配股權的轉讓,受讓方其實還獲得“10配7”的配股權,表面出價5元,但實際是3.35元/股。
除了以上兩方,未來接手信托股東手中股權的“第三者”,也是十分關鍵的角色,他在決定著124位同意轉讓股權股東的切身利益,也從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渤海銀行的股東結構。
“具備受讓條件的企業(yè)確實不多,監(jiān)管層對于銀行股東資質有嚴格要求,但是有個問題可以關注一下,渤海銀行除天津信托和渣打銀行之外的股東,他們是具備資格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信托股東隱晦的表示,“其中一個股東借此異軍突起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而此時的天津信托,處境更為尷尬,一方面被信托計劃持有人質疑沒有維護其投資權益,不得不在3月21日召開的股東大會上,代表近200位受益人對渤海銀行2010年利潤分配、增加注冊資本和修改公司章程三項議案投出反對票。
另一方面,還要配合渤海銀行開展股東動員工作,說服其退出。
“不同意”的股東依然堅持,他們表示,一方面等待監(jiān)管層對此問題的回復,一方面繼續(xù)與渤海銀行進行溝通。總之,“絕對不會放棄應有的權益。”僵持繼續(xù)。
某信托股東告訴記者,第一批股權成功轉讓并完成配股時,將是他們維權的關鍵時點。彼時,將考慮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