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家叫“小放牛”餐館自稱“炒菜界的‘海底撈’”,被海底撈以侵犯商標專用權和不正當競爭告上北京市東城區(qū)人民法院。對方辯稱這只是致敬和學習,但深究發(fā)現(xiàn),這種“效仿”和“致敬”并不是偶發(fā)的,而是持續(xù)發(fā)生,蹭的也不只是海底撈一家。
作為主打全國菜的餐館,媒體報道發(fā)現(xiàn),小放牛在其宣傳單上列出自家的各大菜系名廚,相關介紹里“致敬”了各大知名餐飲企業(yè)。例如,介紹自家的北京烤鴨“名廚”李月泉,在其介紹里,稱曾擔任北京大董工體店的烤鴨總廚;京魯菜“名廚”杜海浩,稱其曾擔任北京四季民福王府井店總廚。

集眾家之所長,自然是好事,可惜小放牛請來的恐怕不是“真大廚”,名廚之作含有水分。據(jù)“鳳凰網(wǎng)美食”網(wǎng)站今年初發(fā)表的一篇報道《防疫不利小放牛被整改,深扒發(fā)現(xiàn)餐廳處處“注水”》中披露,小放牛宣傳中所謂的“大董工體店烤鴨總廚”根本子虛烏有,這個廚師僅僅在大董工體店工作了短短幾天;所謂的“王府井店行政總廚”也是如此,因為四季民福不設行政總廚這個職位,只有廚師長這個崗位,杜海浩只擔任過廚師長,后因能力不足被降級為普通員工。

六大名廚就有兩個被打臉履歷造假,鑒于這種宣傳內容的可信度,不禁讓人懷疑,另外四個名廚是貨真價實還是掛羊頭賣狗肉?
回到小放牛蹭海底撈這件事,根據(jù)海底撈起訴材料顯示,小放牛主動在店鋪海報、菜單、座牌等眾多裝潢以及官方微信公眾號、網(wǎng)絡媒體上等宣傳活動中使用了“炒菜界的海底撈”標志,并通過顏色、分行等排版方式對“海底撈”文字進行突出侵犯了其商標專用權。
從一些網(wǎng)友分享的內容確實可以看到,小放牛北京門店展示墻、海報、菜單、座牌等均有“炒菜界的海底撈”宣傳字眼。還有不少網(wǎng)友在大眾點評發(fā)表的評論顯示,“炒菜界的海底撈”對其消費行為產(chǎn)生引導作用,消費者是奔著“炒菜界的海底撈”的名號去的。但體驗卻令人失望。

根據(jù)《新京報》的報道,海底撈方面表示,公司自2020年5月起,就通過公函和律師函與小放牛溝通交涉,希望其停止侵權行為,但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法律界人士認為,小放牛此舉其實是借助“海底撈”品牌整體已經(jīng)形成的市場號召力與吸引力提高自己品牌的聲譽,可以輕而易舉地吸引到大量熟知海底撈品牌的消費群體,并以此增加客流,獲得經(jīng)濟利益,客觀上增強了競爭優(yōu)勢,同時擠占了海底撈在提供火鍋服務的同時發(fā)展新領域的市場空間,該行為具有不正當性,與公認的商業(yè)道德相背離,應為反不正當競爭法所禁止。(作者:趙曦瑞)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