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的崛起之路
1988年,張勇技校畢業(yè),最初在國營拖拉機廠當電焊工,那時工資只有90元。偶然間,他得知同院阿婆竟然靠賣燒鵝成了萬元戶,他動了創(chuàng)業(yè)的念頭。
1994年,他的人生發(fā)生一次重大轉折。作為一個小生意人,在一次不起眼的市場調研中,他發(fā)現成都有一種火鍋很受歡迎,于是就和朋友湊齊8,000元,在老家四川簡陽引進了這種火鍋,當時,只有4張火鍋桌。
事后證明,他入對了行。到2017年,中國中式餐飲的收入總規(guī)模,已經達到3.19萬億。其中,火鍋是中式餐飲中最大的品類,占據13.7%,復合增速高達11.6%。
但餐飲這個行當,非常特殊。據媒體的總結,它是個不同行業(yè)的混合體。
首先,它是服務業(yè)(有服務場地、服務人員,為顧客提供餐飲服務)、它還是零售業(yè)(菜品就是商品,打包、外賣、外帶、外送)。此外,它還是制造業(yè)(原材料加工為菜品),并且還是物流業(yè)(很多中大型餐企還要解決各種食材儲存運送問題),甚至弄到最后,可能還和養(yǎng)殖業(yè)相關(養(yǎng)雞、養(yǎng)羊等)。
為了能在群雄逐鹿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張勇開始推出海底撈的主打特色 —— 服務,比如:幫吃火鍋的客人拎包、帶孩子、擦鞋子、修指甲等,他的火鍋店一下子火了起來。
1999年,張勇做了一個重大決策 —— 異地開分店。這家分店開在了西安。此后,海底撈的擴張較為順利,但隨著人員越來越多,海底撈的管理日漸吃力。
2005年,當時的中國火鍋市場霸主還是小肥羊。小肥羊靠一份秘制的不用蘸料的火鍋配方,雄霸全國火鍋店。
大部分材料都是一分錢一分貨,相反底料卻各有不同。為了把底料標準化,海底撈成立了成都分公司,主營業(yè)務為生產火鍋底料,并提供給附屬公司的火鍋店。
2006年,海底撈的第一條火鍋底料生產線在成都正式運營,供應給四川海底撈集團的火鍋餐廳。次年,它開始向第三方經銷商提供火鍋底料產品。
1999年~2011年,海底撈的異地復制進度較為緩慢,經營遇到了瓶頸。2011年,張勇開始引進日本經營之父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經營模式”。
阿米巴經營模式是關于公司組織架構的哲學。將整個公司細分成所謂“阿米巴”小集體,并以量化賦權的形式,委以各個小集體經營責任,在模塊化組織架構的同時,培育出更多具有經營者意識的領導者。不要小看這一套經營哲學,連近千億市值的恒安國際(1044.HK)也在去年引進了“阿米巴經營模式”,雖然暫未見成效。
海底撈將旗下的底料加工、物流配送、供應鏈管理、門店裝修、餐飲人員培訓等全部分拆;诠井敃r規(guī)模仍然不大,改革后,成效立馬顯現,自2011年以后,海底撈的異地開店速度大增。
據最新數據,2011年,海底撈門店數量為44家,到2012年,海底撈門店數量為70家,一下子新增了37家。
之后中間經歷了“三公消費”限制政策出臺、高端餐飲遭受重創(chuàng),但海底撈仍然屹立不倒。
2016年,海底撈決定讓其旗下的火鍋底料公司頤海國際(1579.HK)赴港上市,募資用于建設火鍋底料生產基地。同年,海底撈旗下的冒菜品牌“優(yōu)鼎優(yōu)”,登陸新三板。
截止于2017年底,公司共有273家門店,并計劃2018年開設180~220家餐廳。截止5月8日,公司目前共有320家分店。

寫在最后
這些年海底撈做對了兩件事:
第一、選對了賽道,火鍋不依靠廚師,可大量復制;
第二、靠著管理上的天才系統(tǒng)把原本難以復制的服務高水平標準化了,成為海底撈的一大特色,并踩上了消費升級的趨勢。
但從長遠來看,海底撈目前的人才體系護城河會隨著同行模仿程度的提高而慢慢消失。海底撈的天花板已經來了嗎?
。▉碓矗篒PO早知道 C叔)
共2頁 上一頁 [1] [2]
海底撈將于一周后開始路演 初步定于9月10日赴港IPO
海底撈福州五四北泰禾廣場店正式開業(yè) 面積近900平米
海底撈的真正對手是誰?燒烤、火鍋大戰(zhàn)在所難免
云味館、海底撈都在做的一件事:讓員工拼起來!
海底撈跨界“碰壁” 外賣燒烤業(yè)務上線10天就夭折
搜索更多: 海底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