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售業(yè)不景氣,屈臣氏的日子也開始不好過。
屈臣氏集團所屬的長江和記實業(yè)公司于3月17日發(fā)布2015年財報,顯示屈臣氏集團全年收入1519.03億港幣,下降3%;其中內地市場同比增加6%,394個城市開店2483家。但從店鋪營業(yè)數據看,屈臣氏中國店鋪可比零售下滑了5.1%,最終實現(xiàn)利潤的增長是緣于成本的控制和開新店。
對于靠擴張來拉動銷售,有業(yè)內人士對此做法表示疑慮:作為全球擴充速度最快的零售店之一,屈臣氏如此高歌猛進的拓店勢頭下,引流、聚客能力在許多區(qū)域連鎖強勢的地區(qū),并沒有突出的優(yōu)勢,未來屈臣氏的日子是否好過仍是未知數。
門店消費熱度不復往日風光
昔日排隊結賬的“長龍”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三三兩兩前來閑逛的客流。
還記得曾經占據顯眼位置的熱銷品牌活動嗎?如今已是變了樣。3月24日,記者走訪武漢多家屈臣氏門店,進門是很多叫不上名字的新入駐品牌折扣區(qū),而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品牌并沒有擺放在顯眼的位置。記者待了半小時發(fā)現(xiàn),如今前來購買的消費者并不多,部分三三兩兩的來客只是隨便逛逛。
位于武漢市光谷門店內,一位從事化妝品銷售工作十余年的營業(yè)員告訴長江商報記者:“現(xiàn)在門店的生意大不如前,行業(yè)競爭壓力也大。除了其他品牌賣場的加速擴張分流了市場,就是屈臣氏自身也加速擴店,導致門店的客源逐步被其他零售店分流出去,銷量明顯沒有以前好了。”她進一步解釋稱,“一個城市的消費量就只有那么多,不僅零售連鎖店之間競爭激烈,在網購沖擊下,不少零售連鎖店為了吸引顧客推出各種優(yōu)惠活動,也讓消費者在選擇上出現(xiàn)了麻木感。在此基礎之上,原來距離遠一些的消費者就會轉變購買店家,去離自己近的店購買,這樣一來市場被分流,一些老店的業(yè)績大不如前。”
業(yè)績提升但可比銷售下滑
門店生意大不如前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單店業(yè)績出現(xiàn)負增長。
長江和記實業(yè)集團日前公布了2015年的業(yè)績。長江和記的零售部門——屈臣氏集團旗下的13個零售子品牌去年收入為1519億港元,占長江和記實業(yè)集團總收入的38%。
而去年屈臣氏中國區(qū)銷售額為217.1億港元,同比增長6%(以人民幣計算增長9%)。這個增長其實主要是新開店鋪拉動的。去年他們在中國大陸新開了395家店,現(xiàn)在門店數量達到了2483家。
值得關注的是,在內地市場,屈臣氏店鋪銷售額同比減少5.1%。但屈臣氏稱,由于實行了良好的成本控制,加之店鋪數量從2014年的2088間增加到2483間,增幅達19%,因此,攤銷前盈利增長了16%。
從屈臣氏2015上半年的年報中可見,屈臣氏中國在大陸地區(qū)的門店同比增長僅為0.1%,而2014年同期的增速是4.3%。以此看來,屈臣氏單店增長趨勢放緩。
從包含港澳臺在內的亞洲市場看,屈臣氏全年同比店鋪銷售額增長錄得負2.1%,零售市場的增長部分抵消了店鋪拓展帶來的進步。另外,從財報看,屈臣氏集團在歐洲的保健和美容產品業(yè)務表現(xiàn)還不錯,以當地貨幣計算收益及攤銷前盈利均增長9%,這主要是因為“持續(xù)擴大店鋪組合,以及改善運營紀律”。
“單店下滑最主要是因為,屈臣氏主流的消費者是一些小資類。在小資獲得產品供貨渠道增加之后,對于屈臣氏的依賴度就會降低。” 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在接受長江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屈臣氏的產品線這兩三年并沒有太多的創(chuàng)新和增加,如此以來對于小資的可選擇性也是偏低,這也是小資逐步背離屈臣氏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與屈臣氏打交道多年的供貨商則認為,在購物渠道多樣化的當下,屈臣氏店鋪的銷售下滑是正,F(xiàn)象。屈臣氏只有繼續(xù)做好與消費者的互動,帶給消費者更好的購物體驗,才有望扭轉單店可比銷售下滑的勢頭。 共2頁 [1] [2] 下一頁 屈臣氏2015年零售下降5.1% 品牌優(yōu)勢難再現(xiàn) 屈臣氏日子也不太好過 同店銷售下降5.1% 西安屈臣氏銷售過期化妝品 顧客獲賠償500元 屈臣氏的主要對手牛奶國際2015年業(yè)績如何? 屈臣氏中國銷售增9% 2017年內地門店將增至3000家 搜索更多: 屈臣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