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商網訊:香港巨富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欲出售百佳超市業(yè)務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市場對百佳超市的估值也從10億至20億美元升至40億美元,百佳的漸變過程也逐步浮于水面。
面對外界的傳聞,和記黃埔強調,其附屬屈臣氏集團正在就以百佳為主要品牌經營的超級市場零售業(yè)務進行策略性評估,以期為股東帶來最大利益,無意從香港撤資。然而,這依然未停止市場掀起對李嘉誠出售百佳的猜想狂潮。
百佳和屈臣氏,是和記黃埔零售連鎖品牌在內地擴張的代表品牌,兩者的發(fā)展變化,影射著李氏旗下貨架零售帝國的轉變之路。
落寞的“沖鋒隊”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街頭,記者看到百佳超市多為小門店超市,位置便利,而里面的貨架依然保持著百佳特有的“最低價”、“精明眼”等標志,緊湊的貨架上密密麻麻地布滿眾多商品,店鋪面積雖小,但人氣十分旺,購物氛圍濃郁,不少香港居民依然保持去百佳超市對比價格的習慣。
不過,在百佳超市主攻的華南市場,百佳超市卻少了很多香港百佳超市的熱鬧購物氛圍,相反,不少地方的百佳超市甚為冷清,也遭到消費者抱怨“貨品不全”或“價格不公道”。
“事實上,百佳與李嘉誠旗下的產業(yè)結緣數十年,百佳是最初沖鋒的隊伍,只不過發(fā)展緩慢而已,目前對集團的貢獻也逐步降低。”上述管理人士表示。
中國香港的百佳超市成立于1973年,借助國家上世紀80年代有限度開放外資零售業(yè)政策的機遇,李嘉誠帶領香港百佳超市借機成功搶灘深圳,開設了中國內地第一家中外合資超市,并迅速在京滬穗擴張。
然而,多位管理者坦言,百佳的“售賣進口干貨商品”很快便因消費習慣出現水土不服而折戟內地市場,于1998年撤出內地。直至1999年,百佳帶著生鮮熟食為經營主體的購物超市新模式卷土重來,在“低價旋風”的影響下,百佳的購物廣場、超級廣場和超級市場三種業(yè)態(tài)逐漸攻破中國內地市場。
在業(yè)界人士的眼中,2002年前后兩年,百佳繼續(xù)保持著屈臣氏公司內地策略重地的地位。在管理者當年的計劃中,百佳要在2010年前實現全國擴張店鋪,且數量達到上百家。
“這個目標至今還沒有實現。”香港某投資銀行關注零售快消業(yè)務的人士蔣先生向記者分析,主要原因是消費理念和消費市場的變化,與百佳定位轉換“陰差陽錯”也有關系。
蔣先生稱,百佳超市進入內地市場的最初,是以較小的超市鋪開局面的,“以小超市+限量新鮮食品為主”的模式很先進,但效果并不理想,內地消費者當時并未能接受這種消費。隨著反攻內地市場成功后,百佳在內地的布局比例是,“小超市多于大超市”,華南市場為主要陣地。到了后來,百佳希望在內地擴張的不再是傳統的標準型超市,而是主攻大超市,內地分店的規(guī)模計劃都在6000至15000平方米。
“上海就是這個理念,但后來發(fā)現承受不起。”他如此評論百佳超市在上海近幾年“吃閉門羹”的原因。
記者從廣東多個百佳超市了解到,百佳超市的租金漲了不少,甚至有新開門店每平方米的租金達到200元。而且,內地新開百佳超市的店面面積也在減少。
“其實,從消費模式的轉變可以發(fā)現,百佳超市十多年前的超前理念可能更適合現在的內地市場,如果繼續(xù)跟其他外資超市巨頭拼面積、拼租場費,發(fā)展空間也會很小。”上述投行人士蔣先生分析,“百佳超市要繼續(xù)發(fā)展,必須改變很多現狀。”
百佳和屈臣氏變局
上述百佳超市人士認為,百佳超市之所以對于屈臣氏集團是“沖鋒隊”角色,是因為早期百佳超市能夠迅速帶旺該商位的人氣,屈臣氏的個人護理店小而精,百佳超市試探好市場定位后,能夠迅速地開店,形成自己的影響力。
屈臣氏集團是和記黃埔旗下的零售業(yè)務公司,在亞洲區(qū)經營5項零售連鎖業(yè)務,分別是百佳超級市場、屈臣氏個人護理商店、豐澤電器、屈臣氏酒窖和Nuance-Watson機場免稅商店。從內地市場來看,屈臣氏和百佳超級市場是和記黃埔零售系的主力軍。
不過,從在內地市場的影響力來看,兩者命運和地位已經今非昔比。個人護理店屈臣氏則成為了李嘉誠貨架王國的加速擴張器。 共2頁 [1] [2] 下一頁 百佳出售折射零售業(yè)之變 大型綜合超市面臨拐點 投資銀行為百佳超市尋買家 潛在買家多 百佳超市出售傳聞引發(fā)的蝴蝶效應 傳永旺母企日本Aeon及華潤創(chuàng)業(yè)擬競購百佳超市 李嘉誠為何要賣百佳超市? 搜索更多: 百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