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陳曉和他領導的管理團隊是將國美拖出危機的功臣,而為了穩(wěn)定這個核心團隊,陳曉和貝恩在沒有得到大股東完全認可的情況推出了國美第一個管理層激勵方案,這也是后來黃陳沖突的導火索—在大股東看來這是陳曉與貝恩和高管團隊利益捆綁試圖奪取公司控制權的做法。
事實上,在得到貝恩以及其他機構投資者和高管的支持后,陳曉也的確犯下了自己最嚴重的錯誤,那就是與大股東的公開交惡。
2010年5月在股東大會上否決了貝恩的非執(zhí)行董事人選后,隱忍了一個月的陳曉,在6月24日向記者透露,“近20個月過去了,這時的國美已經(jīng)與2008年11月黃總出事時有了很大差別,現(xiàn)在的局面是由董事局和管理層來控制的,要想回到20個月前是不可能了。”
雖然在此之前大股東的確多次發(fā)難,但是陳曉作為董事局主席這樣公開回應大股東顯然把自己推到了輿論的風頭浪尖之上。他當時告訴記者,“董事局目前空前統(tǒng)一,我們完全可以采取措施讓大股東出局,只不過礙于昔日的情面不到萬不得已不會使用。”
對于一向講話謹慎的陳曉來說,這樣的表態(tài)有些出人意料,當時在場的一位國美高管后來說,“這顯然是陳總的戰(zhàn)斗檄文,按照我對他的理解,他也是被逼到了這一步。”
陳曉的自信還來自于他的判斷:他認為政府會支持他,他曾經(jīng)表示,“黃光裕始終沒有看清楚結局,在這樣的情況下,任何政府都不可能讓一個經(jīng)濟罪犯再在上市公司發(fā)揮重要的支配作用。”
正是在這次發(fā)言后,大股東于7月正式提出了讓陳曉離開的要求,陳曉也斷然拒絕了大股東高價收購其股權的建議,并選擇在8月5日起訴黃光裕,這樣雙方矛盾激化。從此,雙方你來我往的輿論戰(zhàn)已讓雙方達成和解的可能性減弱,陳曉忙于爭取機構投資者的支持,黃光裕則利用輿論戰(zhàn)來為自己加分。
9月28日特別股東大會的結果對雙方是公平的,陳曉獲得了機構投資者的支持,黃光裕家族則奪回了管理層手中的增發(fā)權,避免了被踢出局的風險。此后雙方重新進入談判,黃家的砝碼是非上市門店的去留,但此時陳曉陣營的貝恩的態(tài)度卻發(fā)生了變化。
其實早在2010年8月下旬,陳曉作出的兩個偏執(zhí)于“反對黃光裕”的決定,最終讓自己走向了貝恩的對立面:8月23日,陳曉領導的國美董事會公布了一個“未來5年新增700家門店”的謹慎擴張計劃,而同期國美主要競爭對手蘇寧的計劃則是“未來10年新增3000家門店”,這就意味著,國美家電連鎖龍頭的地位將被蘇寧取代;8月27日,黃家威脅稱可能將其持有的372家未上市門店從國美割裂出去,陳曉未經(jīng)董事會表決,便私下回復黃家:“你們把未上市門店拿回去自己經(jīng)營吧”。
不但擴張不力,而且要造成國美現(xiàn)有規(guī)模的損失,對于期待早日套現(xiàn)的貝恩來說,從那時起,陳曉就已經(jīng)開始成為一個“價值破壞者”了。反過來,這也為黃光裕家族和貝恩提供了一個重啟談判的契機。事實上,8月28日,貝恩就開始了與黃光裕家族的接觸、談判。而當陳曉成為“高位套現(xiàn)”的最大障礙時,貝恩的唯一合理選擇便是放棄陳曉。
對于小股東和職業(yè)經(jīng)理人陳曉來說,能在多大程度上獲得主要股東的支持,是他立足國美的關鍵。當他被大股東黃光裕家族與二股東貝恩視為共同的敵人時,他被迫離開的命運,就已經(jīng)無可避免。
陳曉當然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在11月雙方達成諒解備忘錄一個月后的那次長談中,他就對記者表示,“對我個人而言,是否繼續(xù)呆在國美這個崗位上意義已不再重大,我想等到國美公司治理完善的時候,總有一天我會離開國美,但這個時間絕對不是現(xiàn)在。”
陳曉期待外界關注的焦點轉移后他再悄然離開,只不過外界并不愿意放棄對國美和陳曉命運的關注,不斷有他離開的傳聞散播,3月6日陳曉離職的消息最終源頭就是大股東方面的主動透露,雖然曾經(jīng)支持他的部分高管也可能離開,但陳曉離開的方式還是略顯凄涼。
回首2006年7月赴任國美這四年,陳曉有一半時間是在應付危機和爭斗中度過,如今是非成敗轉成空,功與過、勝與敗也不再重要。卸下這段戲劇性的職業(yè)經(jīng)理人生涯之后的陳曉,開始選擇了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