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即使是這樣的“幸存者”,也需要一些條件才能在火星的新土地上順利生存、發(fā)展和繁殖。
幸存生物
專家認為,這種計劃理論上是完全可行的。他們介紹了其優(yōu)缺點,也為優(yōu)化火星的地球化改造策略提出了建議。
俄羅斯科學院航天研究所太陽系行星和小天體物理處研究員弗拉基米爾·切普佐夫表示:“這個計劃的實施存在一個巨大的限制——耗時很長。即便是將能夠在火星環(huán)境中生存的微生物置于當前條件下,其繁殖速度也會無比緩慢。(用這種方法)改變火星(的環(huán)境)需要約1000年甚至更久。因此,科學家在考慮火星改造的各種方案時,會更傾向于先增加火星氣壓并創(chuàng)造宜居的溫度條件、后向火星移植微生物的思路。”
例如,有一種著名理論提出,可以讓一顆冰含量高的小行星“與火星相撞”,這將釋放大量的能量和氣體,并提高火星的氣壓。此外,還可以向火星發(fā)射用于融化其極地冰層的自動化裝置,不過這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約100年。另外,目前我們根本不具備支持實現(xiàn)上述想法的技術(shù)。
切普佐夫認為,最現(xiàn)實的方案是將火星的地球化改造技術(shù)與移植微生物的手段結(jié)合在一起。如此一來,微生物在有利的條件下會更以更快的速度進行繁殖。但是很難預(yù)測火星的地球化改造需要多長時間——科學家估計的數(shù)字相差很大,從幾十年到幾百年不等。
俄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冰巖帶生物問題研究所生態(tài)醫(yī)學生物化學與生物技術(shù)實驗室的首席研究員、生物科學副博士伊利亞·普羅科皮耶夫指出,即使地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目前火星上貧乏的水資源也不足以維持前者的生存。
這位專家表示:“在科學家選定的地方,每天只有幾個小時存在氣態(tài)水。這個時間太短了,微生物來不及貯存正常生存所需的水分。”
因此,普羅科皮耶夫認為,地衣能在火星目前的條件下存活一段時間,但這對于改變火星環(huán)境而言還是太短。但只要解決了水的問題,地衣就完全能夠自行克服低壓和溫差等剩余困難。(來源:參考消息 編譯/鄭鈺) 共2頁 上一頁 [1] [2] 搜索更多: 星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