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美國趣味科學網(wǎng)站6月14日發(fā)表題為《地球第五大洋剛得到確認》的報道,作者為記者湯姆·梅特卡夫。全文摘編如下:
雖然近100年來一直有人試圖將冰冷的南極大陸周圍的寒冷水域認定為一個獨立大洋,科學家也已普遍使用南冰洋這一名稱,但此前,它并未獲得普遍支持。
但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國家地理學會宣布,它今后將在其地球地圖上將南冰洋稱為第五大洋。
該學會的官方地理學家亞歷克斯·泰特對《國家地理》雜志網(wǎng)站記者說:“南冰洋長期以來一直得到科學家認可,但由于從未達成國際性協(xié)議,我們從未正式承認過它。在某些方面,這是一種地理學方面的書呆子氣。”
他說,最大影響之一將是對教育的影響:“學生們學習哪些是大洋,由此了解海洋世界的信息。如果不將南冰洋包括在內(nèi),就無法了解其具體情況及其重要性。”
《國家地理》雜志于1915年開始繪制地圖,但國家地理學會此前僅正式承認四大洋,根據(jù)與之相鄰的各大陸來定義它們。
相比之下,南冰洋不是根據(jù)周圍的大陸進行定義,而是根據(jù)從西向東流動的南極繞極流加以定義。科學家認為,南極繞極流是3400萬年前南極洲與南美洲分開時產(chǎn)生的,這兩大洲分開使海水得以暢通無阻地在世界“底部”環(huán)流。
如今,南極繞極流流經(jīng)南極洲周圍大約南緯60度以南所有水域,除德雷克海峽和斯科舍海之外,這二者均大致位于南美洲的合恩角與南極半島之間。
南極繞極流的海水——因此也是南冰洋的大部分海水——比北邊海洋的海水更冷,鹽度略低。
南極繞極流從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吸來海水,幫助驅(qū)動一個將熱量帶至全球的全球“傳送帶”,南極繞極流的高密度冷水則會下沉,幫助把碳儲存在深海中!秶业乩怼冯s志稱,有數(shù)以千計海洋物種僅生活在南極繞極流中。
除了大洋是最大水體這一點,究竟怎樣才算一個大洋,還沒有一致意見。通常的定義是,根據(jù)海洋周圍的大陸,把全球海洋分成4到5部分
然而,在西班牙探險家巴斯科·努涅斯·德巴爾沃亞16世紀初第一次看到世界底部這片海域后,人們就用“南冰洋”一詞來稱呼它。隨著海洋在此后數(shù)世紀內(nèi)成為國際交流和貿(mào)易的重要通道,這一詞語的使用延續(xù)了下來。
到19世紀,許多海洋國家建立“海道測量”機構(gòu),為本國海軍和商船發(fā)布海洋信息,“南冰洋”一詞出現(xiàn)在這些國家1921年成立的國際海道測量組織的早期出版物中。
但《南冰洋:海洋學家的視角》一書稱,國際海道測量組織1953年廢除了這一稱謂。該組織在當年發(fā)布的指導方針中寫道:“所收到的多數(shù)意見……的大意是,沒有切實理由將大洋一詞施用于這一水體。
然而,科學家們并不認同,隨著南冰洋的重要性和獨特性變得日益明顯,該詞的使用也越來越多。美國地名委員會從1999年開始使用該詞,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也于今年開始正式使用。
事實上,地球上最初的“大洋”是一條河流——古希臘人以泰坦神俄刻阿諾斯的名字為之命名。俄刻阿諾斯是“大洋”河的河神,是烏拉諾斯和蓋亞之子,他的姐姐和妻子就是忒堤斯,滋潤地球的原始水域的女神。
起初認為這條“大洋”河環(huán)繞著世界。這個詞最終被用來稱呼全球海洋的各部分。
與此同時,相關(guān)的“七海”一詞比許多現(xiàn)代海洋要古老得多。沒人知道這個概念源自何處,但該詞出現(xiàn)在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人、印度教徒、波斯人和中國人的古代著述中,盡管對不同的人而言,它往往指代完全不同的海洋——其中一些是神話中的海洋。
“世界地圖集”網(wǎng)站稱,如今,七海被認為是7個最大的海洋水體:北冰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印度洋、北太平洋、南太平洋以及南冰洋。(來源:參考消息 編譯/裘芳)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