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宇航員和水熊蟲DNA
未來的宇航員可能會利用處方藥物或其他手段,幫助他們減輕在這項研究中所發(fā)現(xiàn)的影響。不過,也有科學家在研究基因編輯等工具,希望通過這種新技術(shù)使人類有能力前往更遠的太空旅行,甚至到火星等星球定居。
太空旅行面臨的主要健康問題之一是輻射暴露。如果科學家能找到一種幫助人體細胞抵御輻射影響的方法,那宇航員就能在太空中更健康地生活更長時間。梅森指出,在理論上,這種技術(shù)也可以用來減少癌癥治療過程中輻射對健康細胞的影響。
然而,修改人類基因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爭議。梅森強調(diào),在這類研究成果應(yīng)用于人類之前,可能還需要數(shù)十年的時間才能實現(xiàn)。
“我沒有任何在未來十到二十年里對宇航員進行生物改造的計劃,”梅森說,“如果在未來20年內(nèi),我們能有純粹的發(fā)現(xiàn),能更好地描繪我們認為已知的東西,驗證其功能,那么也許20年后,我們可以說人類在火星上能更好地生存。”
那么,通過基因工程讓一個人更好地在太空或其他星球上生存,這意味著什么?又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呢?梅森解釋道,科學家改造未來宇航員的方法之一是通過表觀遺傳工程,這通常意味著他們將“開啟或關(guān)閉”某些特定基因的表達
或者還有更奇怪的方法。研究人員正在探索如何將其他物種(如水熊蟲)的DNA與人類細胞結(jié)合起來,使宇航員更能抵抗太空飛行的有害影響,比如輻射。2016年的一篇論文探討了這一瘋狂的想法。梅森和他的團隊打算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研究,嘗試通過使用恢復(fù)力極強的水熊蟲的DNA,研究保護宇航員免受太空飛行有害影響的方法。
梅森表示,為太空旅行而進行基因編輯可能將成為人類生理自然變化的一部分,這種變化或許會發(fā)生在人類在火星上生活數(shù)年之后。“重點不在于我們是否演化,而在于演化的時機,”他補充道。
隨著人類的活動范圍擴張到地球之外,人體將不可避免地發(fā)生變化。梅森認為,有一種方法可以負責任地進行這項科學研究。“就自由意志而言,你是在設(shè)計一個將獲得更多機會的未來人類,假設(shè)我們沒有剝奪任何機會,”他說,“在某種程度上,如果我們決定證明人類在地球以外生活的能力,同時又剝奪了他們在地球上生活的能力的話,我認為是不公平的。”
換句話說,如果基因工程能使人類更安全地居住在火星上,而不影響他們在地球上的生活,那這樣的基因工程可能就是合乎倫理的。水熊蟲是目前已知唯一能在太空環(huán)境中存活的動物,它們的DNA或許能為這項研究提供基礎(chǔ)材料。(來源:新浪科技 任天) 共2頁 上一頁 [1] [2] 搜索更多: 火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