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2年阿波羅17號任務至今,全世界再也沒有開展載人登月活動。不是不想,實在是難過金錢關。1989年,美國總統(tǒng)老布什表示要重返月球、建立永久性月球基地,并以此為出發(fā)點向火星進發(fā);2004年,小布什宣布“太空探索新構想”,再次提出重返月球并以此為跳板,為載人登陸火星以及其他深空探測活動做準備。但這些計劃均未能完成。“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耗資太大。”航天專家龐之浩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對于錢的問題,袴田健顯得很樂觀。他聲稱ispace已經(jīng)籌集到9500萬美元,足以完成探月衛(wèi)星和月面巡視器項目。除了市場資金,日本政府于3月宣布,將在5年內向太空初創(chuàng)企業(yè)提供9.4億美元的資金扶持。這想必也給袴田健帶來了底氣。
但楊宇光認為這并不足以實現(xiàn)袴田健的夢想。“別說在月球兩極建基地開采,地球南極每年又有多少人能去科考?”他說,“相比之下,月球開發(fā)的運輸、維護成本高出何止萬倍。”
楊宇光說,近半個世紀以來,人類前往太空的運輸方式并沒有革命性的技術突破,仍然是借助運載火箭。目前以氫氧為燃料的火箭,性能已達到極致。即使像SpaceX研制的可重復使用火箭,乃至其提出的“大獵鷹”構想,實際成本也不像其設想的那樣美好,達不到大規(guī)模頻繁進出空間所需的低成本需求。
“如果說人類研發(fā)出強度比目前納米管高千萬倍的材料,以此造出‘太空電梯’,進入太空的成本有望縮減至目前的萬分之一。這時候才有可能在月球建設‘城市’。”楊宇光說。然而這一切還遙遙無期。
萬人登月?籌集資金的噱頭而已
退一萬步說,即便ispace能攻克技術、解決成本,他們還要面對一個現(xiàn)實問題:數(shù)百人在月球工作,每年萬人流量,你是要干嘛?
這不是開發(fā)月球的“正確打開方式”。
從月球在航天計劃中的定位來看,它絕非人類的“太空家園”,而更適合作為人類前往火星以及更遙遠深空的中轉站。龐之浩說,人類下一步登月活動勢必以駐月為目標,包括建造能源基地、科研基地等,讓航天員在月球上長期工作和生活。如果能提取、利用月球資源飛向火星,這樣才有意義。
此前的探測顯示,月球上存在水冰,科學界普遍認為其分布在月球兩極的永久陰影區(qū)。楊宇光說,如果能采集這些水資源,原位利用將其制備成火箭發(fā)動機所需的氫氧燃料,可以支持未來火星飛船從月球表面起飛,相比從地球出發(fā),載人探測火星的成本將大大降低。為此,許多航天專家強烈建議建設永久性月球基地,派航天員長期駐守。
但這樣的基地,實在是不用住幾百人。一是花費太大,二是無此需求。楊宇光說,月球水資源具體如何分布、哪些適合開采、如何開采,目前還沒有定論。因此早期的月球基地開展一些科考活動,像國際空間站那樣住4到6人已經(jīng)足夠。如果發(fā)現(xiàn)大量可用水資源,需要擴大基地規(guī)模進行開采和燃料制備,那也不需要幾百人。
“2050年代人類能開始開采月球資源,那就很不錯了。”楊宇光說,ispace沒搞明白開采月球的概念,就想當然地提出這樣的“天方夜譚”,不過是用于籌集資金的噱頭而已。
來源:科技日報 共2頁 上一頁 [1] [2] 瞄準太空商機 日本建筑商擬在2030年建造月球基地 美國重返月球:稅改致赤字增加 資金成最大考驗 美兩私企計劃2022年前在月球軌道安置棲息艙 30年后移民1000人:歐洲太空總署擬建“月球村” Moon Express提供“月球葬” 一千克骨灰300萬美元 搜索更多: 月球 |